新冠肺炎:內地傳媒深度報道選編
  • 關於本項目
  • 冰點週刊
    • 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武汉生活
    • 肺炎疫情中的人们
    • 防疫升级后的武汉
    • 全国人在吃年夜饭--他们在建“武汉小汤山”
    • 中青报记者大年初一探访武汉市第五医院
    • 一个湖北村庄的防疫故事-村医穿雨衣当防护服
    • 武汉部分医院仍然“喊渴”
    • 三个年轻人和100万只口罩
    • 钟南山发话前-武汉这位医生向附近学校发出疫情警报
    • 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王广发出院了-回答了我们8个问题
  • 三聯生活週刊
    • 现场---武汉新型肺炎-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
    • 武汉肺炎一线医生口述-大爆发期或将到来
    • 武汉肺炎重症患者-一床难求
    • “灯下黑”-武汉周边的疫情危机
    • 湖北黄冈-一家四口疑似病例难确诊
    • 武汉医疗物资之困-我们能做什么?
    • 试剂盒困局-为何确诊这么难?
    • 野味消费-病毒突变的“祸根”
    • 武汉急诊一线医生口述-惟愿冬天早点过去
    • 比“武汉加油”更实际的-是善待武汉人
    • 武汉防疫-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
    • 在武汉-有这样一支4000多人的爱心车队
    • “返京潮”的挑战-北京准备好了么?
    • 与武汉乘客同机-双方的困境
    • 我守护在武汉金银潭的重症病房
    • 湖北即将断粮的3亿只鸡
    • 现场---湖北与武汉红会-物资捐赠卡在了这里?
    • 有家难回-新冠肺炎制造的“北漂”
    • “封城”十天---摄影镜头下的武汉
    • 父亲被隔离6天后-17岁脑瘫少年的死亡
  • 人物
    • 试剂盒供不应求-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之难
    • 除夕夜-他们在武汉
    • 黄冈-一个武汉周边城市的疫情防控样本
    • 疾病袭城-武汉的医生们正在经历些什么?
    • 他拉着10万只口罩-开往已经封城的武汉
    • 口罩为什么会短缺?
    • 吴晴-23岁-医学生
    • 曾在华南海鲜市场打工-荆州第一例治愈者口述-我是幸运的
    • 送走奶奶和爸爸-武汉女孩的漫长一月
    • 武汉被打医生-我从来没有让自己崩溃过
    • 民间组织疯狂捐赠-为什么武汉的医院还缺物资?
    • 断药危机-封城封村之后的艾滋感染者
    • 外卖订单里的武汉-穿越隔离的爱情-亲情与勇气
    • ​我在金银潭重症监护室
  • 在人間living
    • 地球青年-武汉的除夕夜-我一个人在家自行观察
    • 在人间-父亲双肺感染严重-然而一床难求
    • 在人间-一个武汉隔离病房护士的自述
    • 在人间-妈妈在武汉隔离病房去世
    • 在人间-寻药的武汉护士--虽然怕-但我们愿意守护这座城
    • 武汉-一条与肺炎赛跑的餐饮供应链
    • 在人间-一辆载着15万副医用手套的车向武汉开去
    • 在人间-疫情中一夜长大的少年
  • GQ報道
    • 10000个临时发往武汉的口罩
    • 我家离华南海鲜市场很近-返乡-封城-过年-一位武汉大学生的过去一周
    • 孝感前线医生-武汉更难-我们下面不好意思提要求
    • 疫情危机中不被看见的人们:武汉周边城市百姓的自救行动
    • 恐慌很正常-当疫情结束-才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 疫情中的心理援助-寻找局部的安全
    • 外卖骑手、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志愿者……封城九日,他们维护着武汉的血脉
    • 武汉封城后的宠物营救计划-人类犯错的后果-不该由它们承担
    • 鸡在瘟疫蔓延时
  • 谷雨實驗室-騰訊新聞
    • 无法离开武汉的年关24小时-谷雨
    • 无法团年的武汉家庭-这时候你才发现亲情之重-谷雨
    • 河南硬核防疫下的“武汉”归乡人-谷雨
    • 湖北夫妇的狼狈返程-从三亚绕到义乌-被连夜隔离-谷雨
    • 上海亲历者-名古屋机场冲突始末-谷雨
    • 湖北亲历者-我不希望再引起地域之争|谷雨
    • 去留两难湖北人-我也不愿意连累任何人-谷雨
    • 被疫情封门之后-谷雨
    • 流落海外武汉人-我只想回家|谷雨
    • 突然被延期开学击中的父母|谷雨
  • 剝洋蔥people
    • 直击肺炎疫情下的武汉-北京-香港
    • 聚焦武汉肺炎疫情-“大众畜牧野味”确实存在-市场休市后才闭店
    • 武汉“封城”首日
    • 除夕夜-写下“请战书”的小汤山非典医疗队驰援武汉---对话
    • 小汤山医院设计师-没想到图纸再用-希望武汉新医院效果更好
    • 绿色通道-通行证-医院证明-医疗捐赠物资出入武汉记
    • 一个河北县城的防疫-建成隔离病区-医护缺乏专业口罩
    • 武汉某定点医院被隔离的医生-曾一晚接诊200名患者
    • 黄冈“小汤山”的志愿服务48小时
    • 武汉医生驿站--为4万人次提供住宿-有退出也有坚守
    • 武汉定点医院一床难求-患者居家用衣柜隔离
    • 肺炎时期的“生门”故事
  • 肺炎日記系列
    • 肺炎日记-2月1日-全国病例破万-社会力量参与抗疫呼声不止
    • 肺炎日记-1月31日-疾控-红会陷争议-防疫环节何处失守?
    • 肺炎日记-1月30日-“人传人”证据惹风波-重症患者救治难
    • 肺炎日记---1月29日-北京警示疫情扩散-社区是防疫第二战场
    • 肺炎日记---1月28日-疫情十天或达高峰-武汉周边难题待解
    • 肺炎日记---1月27日-争夺抗疫窗口期-求解封堵战次生问题
    • 肺炎日记-1月26日-研究揭开肺炎扩散冰山一角
    • 肺炎日记-1月25日-抗疫全国总动员-物资困境如何解决?
    • 肺炎日记---除夕夜-医护人员一线奋战-外地队伍千里驰援
    • 肺炎日记---1月23日-武汉全面“封城”-全力遏制疫情
    • 肺炎日记-1月22日-疫情蔓延谣言飞起-攻坚战燃烽火
  • 大象公會
    • 中国的传染病是怎样防控的|大象公会
    • 不要让华农兄弟成为查禁野味的受害者|大象公会
    • 西医学习中医
  • 其他傳媒、自媒體或個人公眾號
    • 五个武汉人的封城日记|故事FM
    • 武汉ICU主任万字口述-患者1小时住满一病区-因恐慌到医院排队没必要
    • 确诊两天后去世-但官方没有他的名字-六个湖北女孩的封城日记
    • 家人疑似新冠肺炎被隔离-湖北17岁脑瘫儿独自在家6天后死亡
    • 媒体不死!武汉一线记者口述实录
    • 有谁想去武汉?我们7个摄影记者全部报了名-武汉一线摄影师专访
    • 疫情下的海外华人-孤立-恐慌-种族歧视和鼓励
    • 湖北17岁脑瘫儿死亡前一天-父亲多次拨打120和110求助无果
    • 外国人眼里的疫情中国-唱国歌-喝蝙蝠汤和只相信政府的中国人
  • 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19年12月—2020年1月20日)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20年1月21日—今)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Was this helpful?

  1. 三聯生活週刊

在武汉-有这样一支4000多人的爱心车队

Previous武汉防疫-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Next“返京潮”的挑战-北京准备好了么?

Last updated 5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武汉封城、公共交通全部关停以后,陈述杰和几个朋友一起召集起一支4000多人的爱心车队,为武汉市的医务工作者们提供后援支持。直到1月25号,团队里已知至少三人出现发热,公益接送医生行动暂时停止,他们仍然在帮忙运输医疗物资,用行动持续为这座处于黯淡冬日的江城传递温暖。

口述 | 陈述杰记者 | 李秀莉1月23号,我们3-4个人凑在一起产生了做公益车队的想法。当时封城的政策出来,地铁、公交都停了。正好我们与医院有工作联系,看到有些即使不是发热门诊或呼吸科的医生,出租车司机也不愿意载,他们甚至需要步行十几公里回家。有些医生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还要在医院里吃、睡,确实很辛苦,所以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再三考虑,我们决定开始拉群。 一开始是在朋友圈征集车辆,拉朋友加入。1月23号招募到400多人,到1月24号早上,人数开始爆发,1月25号包括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在内,已线上聚集起上万人。整个过程我们没做任何宣传,单纯靠人传人的形式。至于为什么24号开始人数猛增,可能是很多24小时值班的医务人员不太关注外界信息,封城当天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等到封城的第二天,要上班的或者下夜班的都反应过来了,这个时候需求就爆炸了。这些人分布在大约23个群里,每个群300-500人不等,其中4000人左右是爱心车主,其他都是医护人员。除此以外还有物资转运群、物资捐赠群等,它们都有和红十字会、卫建委对接。

远征 摄 由于我们是自发临时组织的民间团体,所以一开始管理非常混乱,尤其是从400个人突然升到近万人的时候。直到很多好心人站出来承担群管理的工作,才逐渐恢复秩序。现在每个群至少有一个管理者在帮忙协助上传、下达。提示大家安全以及反馈一些重要的信息。拉人进群的同时,我也和很多打车公司联系,希望他们能够把一些技术或者后台系统借给我们,或者是参与到行动,但是要么联系不上,要么他们在武汉地区停运,要么遭到拒绝。没办法,就只能自己搞。我对接了一个朋友的公司,请他们帮忙开发一个简易版本的H5,实现简单的接单和下单功能。当然他们也是纯帮忙,公益性质。虽然有很多医务人员想向我们捐款,我们也都拒绝了,因为怕性质变了。我们主要通过车主所在的区域与出发地划分服务范围,比如你的出发地在武昌,那么就到武昌接送。当然也不一定,有些车主会在各区流动。大多数情况下是固定接送对象,医护人员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发到H5系统里,爱心车主来对接。但是因为车主也有自己的时间,医护人员上下班的需求太大了,很多不能全部得到解决。我们也碰到很多从外地经高速路回来的人,因为车子进不来,只能在高速入口等待着,再由我们紧急协调一些车主过去,把他们接回医院。现在我们通过过江隧道时必须量体温。但封城以后不堵车倒是真的,接人很快。

远征 摄 可能考虑到我们队伍比较庞大,有聚集性效应,一开始有人出来阻止过,但是我们协商解决了。后来我们也和交警部门沟通,所有的公益车辆系一个绿丝带。遇到交警阻拦,给他们看一下和医护人员的接送聊天截图。我们自己也制定了管理手册,车主应该做到什么样的防护,以及医生坐车的礼节,比如医护人员尽可能为私家车主提供消毒水和酒精等,都是写在手册里的。同时我们不提倡接病人和发热的医生。甚至尽可能不要接发热门诊以及肺炎治疗门诊的医生,这些规定的目的也是为了防止传播源的扩散至他人的交叉传染。我们尽可能在安全的前提下帮助一部分医护人员。当然我们现在碰到的在发热门诊的医生很少,他们很多下班直接住医院,有自己的隔离措施。医生包括医院自己也不希望把病毒传播出去。虽然一再强调安全性,仍然有爱心车主在无防护情况下接送医务人员。到1月25号,团队里已知至少三人出现发热,我们就把公益接送医生行动暂时停止了,同时呼吁广大医护人员拒绝热情车主的接送,等待核实是否是因为未进行防护导致的发热或感染。暂停服务不久,武汉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第九号通告出来,称除经许可的车辆,中心城区区域实行机动车禁行管理,各社区配备足够车辆服务有通行需求的市民。再加上缺少防护物资,车主确实要承担很大的风险,所以我们就基本停止这项志愿服务了。1月25号下午,我在朋友圈里写下:民间组织的最大使命是传递爱心,传递温暖,给我们的政府有缓冲时间,我们的任务到这里差不多完成了。

远征 摄 不过物资运送服务还在持续,昨晚近凌晨两点,我们的五十辆爱心车主还在去接送医疗物资的路上。到今晚,这些物资将会分发到各个医院。也有公司已经做出线上帮扶软件,让需要用车的产品登记,可以接的司机登记好了去领取。我们在中间帮忙分发。我今年30岁,做媒体工作,是土生土长武汉人,这里就是我的家,很多医护人员都还不是本地人,他们却在前线作战,如果帮不到他们,我寝食难安。但是又要顾全大局不能导致病毒传播,因此真心希望政府征集组织官方支援车队,我一定参加。

作为观察者和在场者,现在武汉给我的感觉是,情况非常不乐观,据我所知,各大医院都缺物资。有些确诊的患者因为床位已满,无法进到医院。很多患有其他疾病的人也进不去,前几天有一个朋友的姥姥摔断了五到六根肋骨,去医院,医生请他回,因为可能会传染,危险很大。那么就没有地方能够医治。面对此类种种,我想我们也做不了太多,惟有尽自己一份小力,让这个城市尽快好起来,让我们的生活早日回到正轨。

#我在疫情一线# 话题征稿持续进行中 《三联生活周刊》全媒体现面向所有读者征稿。包括但不限于:奋斗在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媒体同行们的故事,专业人士对接下来防疫工作的建议……

此次征稿形式不限:文字(1500~2500字为佳)、图片(原创拍摄)、音频视频(原创录制)都欢迎。大家携手,共度难关!注:请务必保证故事真实、客观,不造谣、不传谣。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投稿邮箱:zhuangao@lifeweek.com.cn来稿格式:#我在疫情一线#➕标题《三联生活周刊》官方微博参与话题:#我在疫情一线#《三联生活周刊》中读APP投稿邮箱(音频投稿为主,5分钟以内为佳)zhongdu@lifeweek.com.cn

期待你的来稿!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开白请联系后台。未经同意,严禁转载至网站、APP等。

Edit

Publish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