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內地傳媒深度報道選編
  • 關於本項目
  • 冰點週刊
    • 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武汉生活
    • 肺炎疫情中的人们
    • 防疫升级后的武汉
    • 全国人在吃年夜饭--他们在建“武汉小汤山”
    • 中青报记者大年初一探访武汉市第五医院
    • 一个湖北村庄的防疫故事-村医穿雨衣当防护服
    • 武汉部分医院仍然“喊渴”
    • 三个年轻人和100万只口罩
    • 钟南山发话前-武汉这位医生向附近学校发出疫情警报
    • 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王广发出院了-回答了我们8个问题
  • 三聯生活週刊
    • 现场---武汉新型肺炎-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
    • 武汉肺炎一线医生口述-大爆发期或将到来
    • 武汉肺炎重症患者-一床难求
    • “灯下黑”-武汉周边的疫情危机
    • 湖北黄冈-一家四口疑似病例难确诊
    • 武汉医疗物资之困-我们能做什么?
    • 试剂盒困局-为何确诊这么难?
    • 野味消费-病毒突变的“祸根”
    • 武汉急诊一线医生口述-惟愿冬天早点过去
    • 比“武汉加油”更实际的-是善待武汉人
    • 武汉防疫-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
    • 在武汉-有这样一支4000多人的爱心车队
    • “返京潮”的挑战-北京准备好了么?
    • 与武汉乘客同机-双方的困境
    • 我守护在武汉金银潭的重症病房
    • 湖北即将断粮的3亿只鸡
    • 现场---湖北与武汉红会-物资捐赠卡在了这里?
    • 有家难回-新冠肺炎制造的“北漂”
    • “封城”十天---摄影镜头下的武汉
    • 父亲被隔离6天后-17岁脑瘫少年的死亡
  • 人物
    • 试剂盒供不应求-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之难
    • 除夕夜-他们在武汉
    • 黄冈-一个武汉周边城市的疫情防控样本
    • 疾病袭城-武汉的医生们正在经历些什么?
    • 他拉着10万只口罩-开往已经封城的武汉
    • 口罩为什么会短缺?
    • 吴晴-23岁-医学生
    • 曾在华南海鲜市场打工-荆州第一例治愈者口述-我是幸运的
    • 送走奶奶和爸爸-武汉女孩的漫长一月
    • 武汉被打医生-我从来没有让自己崩溃过
    • 民间组织疯狂捐赠-为什么武汉的医院还缺物资?
    • 断药危机-封城封村之后的艾滋感染者
    • 外卖订单里的武汉-穿越隔离的爱情-亲情与勇气
    • ​我在金银潭重症监护室
  • 在人間living
    • 地球青年-武汉的除夕夜-我一个人在家自行观察
    • 在人间-父亲双肺感染严重-然而一床难求
    • 在人间-一个武汉隔离病房护士的自述
    • 在人间-妈妈在武汉隔离病房去世
    • 在人间-寻药的武汉护士--虽然怕-但我们愿意守护这座城
    • 武汉-一条与肺炎赛跑的餐饮供应链
    • 在人间-一辆载着15万副医用手套的车向武汉开去
    • 在人间-疫情中一夜长大的少年
  • GQ報道
    • 10000个临时发往武汉的口罩
    • 我家离华南海鲜市场很近-返乡-封城-过年-一位武汉大学生的过去一周
    • 孝感前线医生-武汉更难-我们下面不好意思提要求
    • 疫情危机中不被看见的人们:武汉周边城市百姓的自救行动
    • 恐慌很正常-当疫情结束-才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 疫情中的心理援助-寻找局部的安全
    • 外卖骑手、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志愿者……封城九日,他们维护着武汉的血脉
    • 武汉封城后的宠物营救计划-人类犯错的后果-不该由它们承担
    • 鸡在瘟疫蔓延时
  • 谷雨實驗室-騰訊新聞
    • 无法离开武汉的年关24小时-谷雨
    • 无法团年的武汉家庭-这时候你才发现亲情之重-谷雨
    • 河南硬核防疫下的“武汉”归乡人-谷雨
    • 湖北夫妇的狼狈返程-从三亚绕到义乌-被连夜隔离-谷雨
    • 上海亲历者-名古屋机场冲突始末-谷雨
    • 湖北亲历者-我不希望再引起地域之争|谷雨
    • 去留两难湖北人-我也不愿意连累任何人-谷雨
    • 被疫情封门之后-谷雨
    • 流落海外武汉人-我只想回家|谷雨
    • 突然被延期开学击中的父母|谷雨
  • 剝洋蔥people
    • 直击肺炎疫情下的武汉-北京-香港
    • 聚焦武汉肺炎疫情-“大众畜牧野味”确实存在-市场休市后才闭店
    • 武汉“封城”首日
    • 除夕夜-写下“请战书”的小汤山非典医疗队驰援武汉---对话
    • 小汤山医院设计师-没想到图纸再用-希望武汉新医院效果更好
    • 绿色通道-通行证-医院证明-医疗捐赠物资出入武汉记
    • 一个河北县城的防疫-建成隔离病区-医护缺乏专业口罩
    • 武汉某定点医院被隔离的医生-曾一晚接诊200名患者
    • 黄冈“小汤山”的志愿服务48小时
    • 武汉医生驿站--为4万人次提供住宿-有退出也有坚守
    • 武汉定点医院一床难求-患者居家用衣柜隔离
    • 肺炎时期的“生门”故事
  • 肺炎日記系列
    • 肺炎日记-2月1日-全国病例破万-社会力量参与抗疫呼声不止
    • 肺炎日记-1月31日-疾控-红会陷争议-防疫环节何处失守?
    • 肺炎日记-1月30日-“人传人”证据惹风波-重症患者救治难
    • 肺炎日记---1月29日-北京警示疫情扩散-社区是防疫第二战场
    • 肺炎日记---1月28日-疫情十天或达高峰-武汉周边难题待解
    • 肺炎日记---1月27日-争夺抗疫窗口期-求解封堵战次生问题
    • 肺炎日记-1月26日-研究揭开肺炎扩散冰山一角
    • 肺炎日记-1月25日-抗疫全国总动员-物资困境如何解决?
    • 肺炎日记---除夕夜-医护人员一线奋战-外地队伍千里驰援
    • 肺炎日记---1月23日-武汉全面“封城”-全力遏制疫情
    • 肺炎日记-1月22日-疫情蔓延谣言飞起-攻坚战燃烽火
  • 大象公會
    • 中国的传染病是怎样防控的|大象公会
    • 不要让华农兄弟成为查禁野味的受害者|大象公会
    • 西医学习中医
  • 其他傳媒、自媒體或個人公眾號
    • 五个武汉人的封城日记|故事FM
    • 武汉ICU主任万字口述-患者1小时住满一病区-因恐慌到医院排队没必要
    • 确诊两天后去世-但官方没有他的名字-六个湖北女孩的封城日记
    • 家人疑似新冠肺炎被隔离-湖北17岁脑瘫儿独自在家6天后死亡
    • 媒体不死!武汉一线记者口述实录
    • 有谁想去武汉?我们7个摄影记者全部报了名-武汉一线摄影师专访
    • 疫情下的海外华人-孤立-恐慌-种族歧视和鼓励
    • 湖北17岁脑瘫儿死亡前一天-父亲多次拨打120和110求助无果
    • 外国人眼里的疫情中国-唱国歌-喝蝙蝠汤和只相信政府的中国人
  • 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19年12月—2020年1月20日)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20年1月21日—今)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Was this helpful?

  1. 三聯生活週刊

武汉肺炎一线医生口述-大爆发期或将到来

Previous现场---武汉新型肺炎-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Next武汉肺炎重症患者-一床难求

Last updated 5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From

口述 | 许平

记者 | 王珊

从2019年12月31日到现在,我所在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多了,以发热门诊为例,目前每天病人的体量已经是医院平常病人数的10多倍,我们医院还在距离市中心比较偏的医院。冬季本身就是流感高发季,容易出现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等问题。这群病人里有流感病人、普通感冒患者。当然,也有一部分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不过,很多患者现在都还没被检验。以往流感、感冒病人可能会去呼吸科或者儿科看病,现在都聚集到了发热门诊,所以人流量很大。

汉口火车站外 如今,各个医院的床位已经爆满了,救治能力到了极限。作为医院,我们的任务是诊断和收治疑似病人,确诊则是由武汉疾控部门负责。我们都知道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已经有试剂盒。这两天武汉卫生系统将检测的权限下放给了三甲医院,即试剂盒发到医院。有些医院是试剂盒不够用,有些医院则没有检验的条件。 新型冠状病毒按甲类传染病进行防控,检验需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即使一些三甲医院,也没有这样的实验室,现在建也来不及。它首先需要一个负压实验室,气流只能进不能出;实验室的洁净度、通风系统、消毒灭菌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不具备条件去做检验,很可能会出现病毒泄漏的情况,实验室成了污染源,医院也就被污染了,很可怕。现在回想卫生系统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过程,有很多需要思考的地方。实际上,一开始,整个形势都是可控的。新型病毒最先在武汉出现时,是由武汉卫生系统自己监测到的。2019年12月31日,武汉卫健委就通报,发现27例感染者。那时大家还不知道这种新型肺炎是什么东西。发现之后,他们对这些患者也进行了严格的隔离。1月9日,专家们就确认了病毒是什么,两天后,病毒的基因测序也做完了。这从应对上来说是非常迅速的。你想武汉市有1100多万人口,出现了20多例病例,在流感严重的背景确认一种新型的肺炎,是不容易的。这是需要肯定的地方。 问题出现在后面。27例病例出现后,武汉卫生系统采取了内紧外松的政策。“紧”是及时发现病例,并做了严格的隔离和应对。“松”则是却没有大范围地公告社会,让大家对疾病提起警惕,也没有号召大家戴口罩。这次,系统内部没有意识到控制这样性质的传染性疾病,如果没有社会面的支持,是很难的。 社会支持包括什么?首先要号召公众停止人员的大规模流动,不要有大规模的聚会,戴口罩、洗手这些也需要提醒。应对新型冠状病毒不是卫生系统一方力量能做成的。你想一下,老百姓没有意识到事情重要性和严重程度,大家就会放松警惕,也才会出现后面四万人吃家宴的事情。这种意识缺乏的状态会一直延续到发病期,即人是生病了,但对方觉得不严重,也不会来医院。

正值中国南方农历小年,武汉百步亭社区四万人吃家宴(中新社供图) 这也跟疾病的特点有关系。新型冠状病毒攻击的靶点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这个东西丰富地存在于肺部。因此,被感染者最初表现出来的症状不是非常严重。我们知道流感患者会出现发烧、流涕、干咳、咳痰。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者最初可能只是没有力气而已,干咳或者低烧,甚至有的人体温就比正常高一点点,测温都测不出来的。也有些人还处在潜伏期,没有任何表现。新型冠状病毒在某些方面跟SARS有些相似,但表现出来的症状看起来又比SARS轻,所以就有了忽视。但,不严重并不代表没有传染性。现在看来,这可能是疫情扩大的关键点。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不同的部分,恰恰是它比较快传播的因素。后续的病人突然增多,跟发病状况不严重的患者或者病毒潜伏的患者是有关系的。我们第一波发现的病人因为市场感染,但到了第二波,病人就跟市场没有关系了。所以,如果一开始,患者症状很重,病毒变异得也很快,在应对上,大家可能就是另一种态度。回头想来,这个病毒比非典还难琢磨,它飘忽不定,在有的病人身上表现很轻的症状,而如果病人不住院,继续传播,他传播的人可能又是很重的病症。某些程度上来说,这次的大意应对跟武汉没有吃过SARS的亏也有关系。2003年非典,武汉的病例很少,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你看北京和香港,当年非典这么严重,这次就非常重视。我刚开始跟身边的医生朋友沟通时,他们对这个事情也不是特别放在心上。

我所在医院的呼吸科门诊,从12月31日开始,防护等级其实是做的比较高的。但我们医院其他科室,客观讲,那时防护力量并不到位。有些病人因为其他症状进来,病情也在潜伏期,完全看不来他有问题,在接触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感染医护人员的情况。在此之后,我们医院也做了非常严格的防护。就连后勤部门,都戴口罩,每天量体温,做防护。我是武汉人,却对非典有着深刻的印记。当时我在北京读书,我们学校封了三个月。学校里也是禁止流动的。我们每个人发了一个牌,去了这个食堂吃饭,就不能去另外一个食堂,寝室之间也不能串门,一切目的都是为了防止出现感染。那时,我看了很多网络上各种关于非典的信息,觉得很可怕。这次病毒到来,我从一开始就很焦虑,我劝说我的家人,他们依然不是很在意。前两天,国家卫健委专家组的专家不是被感染了吗?他当时防护很好但还是倒下了。这让我的家人,包括社会上的人群开始重视起来了,觉得这是个事情了,要重视了。

医务人员身着防护服接诊(中新社供图)2020年1月10日对武汉或者是各家医院来说都是一个节点。在此之前,跟华南市场有接触且发病的病患都已经做了隔离应对措施。没有想到的是,潜在的传染者开始不断发病,在1月20号,武汉通报两日之内新增100多个病例,这其实是潜在的传染者传染了新的人。在我们看来,这个时间段代表着第二波爆发期的到来。这个时候,我们前面说检验手段已经出来了。但有些医院即使有试剂,也架不住患者那么多,只能对于严重的患者优先进行确诊检测,病情轻的先不检测,让他们回家。这跟SARS后面的应对是不同的。那时,即使没有检测手段,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流行病史和病症进行判断,对于疑似病例进行隔离。这次没有做到,很多疑似症状的患者回了家。有的医院这段时间收到了病人的投诉。说医院不给他看病。但事实上,这位患者先去了一个医院,他看到人多,就换到另外一个医院,结果排队也很长,再换医院。现在医院的发热门诊、呼吸科门诊,基本都要排队四五个小时。这样的患者如果后面确诊为新型肺炎,很有可能就会传染更多的人。他来回医院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话,也是很大的一个风险。不得不说,我们对疾病的认识是不足的。从昨天起,卫生部门决定对发热患者进行定点医院集中诊治,这是好的方法。就像之前北京的小汤山,可以防止患者的流动,我希望能看到好的效果。其实,如果看规律,2003年非典和现在的出现的新型冠状病毒,都是出现在大的交通节点城市,人口密度大。武汉这次疫情最厉害的两个区,也是人口密度都极高,每平方公里好几万人。

病毒的传播是跟人口密度有很大关系的。我们认为大爆发期还没有到。最危险的时候是春节之后,大家返回去上班,人员往一线城市汇聚,到了人口更密集的地区。这几天大家都看到专家的那句呼吁,“能不到武汉去就不去,武汉人能不出来就不出来”。其实刚开始我们就听到传言说要封锁整个武汉,没想到今天真封了。 我们自己判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情况可能要一直延续到5月,判断源于两个事实:一方面是防控手段不断跟上,另一方面新型冠状病毒怕热,等天气热起来了,也能对病毒起到作用。我们现在心里做了要到五一的准备。这个时候,我想说,作为武汉人,我们的家乡在这里,事业在这里,我们想保护这个城市。(许平为化名)

#我在疫情一线# 话题征稿持续进行中

《三联生活周刊》全媒体现面向所有读者征稿。所有身在疫情一线、了解疫情的读者或媒体同行们,我们想要征集你们身边已经发生的、正在发生的那些尚未被媒体采集到的疫情故事。此次征稿形式不限:文字(1500~2500字为佳)、图片(原创拍摄)、音频视频(原创录制)都欢迎。大家携手,共度难关!注:请务必保证故事真实、客观,不造谣、不传谣。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投稿邮箱:zhuangao@lifeweek.com.cn来稿格式:#我在疫情一线#➕标题《三联生活周刊》官方微博参与话题:#我在疫情一线#《三联生活周刊》中读APP投稿邮箱(音频投稿为主,5分钟以内为佳)zhongdu@lifeweek.com.cn

期待你的来稿!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点击下图,一键下单「年里美味」

买它!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周刊书店,购买更多好书。

小笨王珊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文章已于修改

Edit

Publish

微信扫一扫赞赏作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