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內地傳媒深度報道選編
  • 關於本項目
  • 冰點週刊
    • 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武汉生活
    • 肺炎疫情中的人们
    • 防疫升级后的武汉
    • 全国人在吃年夜饭--他们在建“武汉小汤山”
    • 中青报记者大年初一探访武汉市第五医院
    • 一个湖北村庄的防疫故事-村医穿雨衣当防护服
    • 武汉部分医院仍然“喊渴”
    • 三个年轻人和100万只口罩
    • 钟南山发话前-武汉这位医生向附近学校发出疫情警报
    • 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王广发出院了-回答了我们8个问题
  • 三聯生活週刊
    • 现场---武汉新型肺炎-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
    • 武汉肺炎一线医生口述-大爆发期或将到来
    • 武汉肺炎重症患者-一床难求
    • “灯下黑”-武汉周边的疫情危机
    • 湖北黄冈-一家四口疑似病例难确诊
    • 武汉医疗物资之困-我们能做什么?
    • 试剂盒困局-为何确诊这么难?
    • 野味消费-病毒突变的“祸根”
    • 武汉急诊一线医生口述-惟愿冬天早点过去
    • 比“武汉加油”更实际的-是善待武汉人
    • 武汉防疫-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
    • 在武汉-有这样一支4000多人的爱心车队
    • “返京潮”的挑战-北京准备好了么?
    • 与武汉乘客同机-双方的困境
    • 我守护在武汉金银潭的重症病房
    • 湖北即将断粮的3亿只鸡
    • 现场---湖北与武汉红会-物资捐赠卡在了这里?
    • 有家难回-新冠肺炎制造的“北漂”
    • “封城”十天---摄影镜头下的武汉
    • 父亲被隔离6天后-17岁脑瘫少年的死亡
  • 人物
    • 试剂盒供不应求-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之难
    • 除夕夜-他们在武汉
    • 黄冈-一个武汉周边城市的疫情防控样本
    • 疾病袭城-武汉的医生们正在经历些什么?
    • 他拉着10万只口罩-开往已经封城的武汉
    • 口罩为什么会短缺?
    • 吴晴-23岁-医学生
    • 曾在华南海鲜市场打工-荆州第一例治愈者口述-我是幸运的
    • 送走奶奶和爸爸-武汉女孩的漫长一月
    • 武汉被打医生-我从来没有让自己崩溃过
    • 民间组织疯狂捐赠-为什么武汉的医院还缺物资?
    • 断药危机-封城封村之后的艾滋感染者
    • 外卖订单里的武汉-穿越隔离的爱情-亲情与勇气
    • ​我在金银潭重症监护室
  • 在人間living
    • 地球青年-武汉的除夕夜-我一个人在家自行观察
    • 在人间-父亲双肺感染严重-然而一床难求
    • 在人间-一个武汉隔离病房护士的自述
    • 在人间-妈妈在武汉隔离病房去世
    • 在人间-寻药的武汉护士--虽然怕-但我们愿意守护这座城
    • 武汉-一条与肺炎赛跑的餐饮供应链
    • 在人间-一辆载着15万副医用手套的车向武汉开去
    • 在人间-疫情中一夜长大的少年
  • GQ報道
    • 10000个临时发往武汉的口罩
    • 我家离华南海鲜市场很近-返乡-封城-过年-一位武汉大学生的过去一周
    • 孝感前线医生-武汉更难-我们下面不好意思提要求
    • 疫情危机中不被看见的人们:武汉周边城市百姓的自救行动
    • 恐慌很正常-当疫情结束-才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 疫情中的心理援助-寻找局部的安全
    • 外卖骑手、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志愿者……封城九日,他们维护着武汉的血脉
    • 武汉封城后的宠物营救计划-人类犯错的后果-不该由它们承担
    • 鸡在瘟疫蔓延时
  • 谷雨實驗室-騰訊新聞
    • 无法离开武汉的年关24小时-谷雨
    • 无法团年的武汉家庭-这时候你才发现亲情之重-谷雨
    • 河南硬核防疫下的“武汉”归乡人-谷雨
    • 湖北夫妇的狼狈返程-从三亚绕到义乌-被连夜隔离-谷雨
    • 上海亲历者-名古屋机场冲突始末-谷雨
    • 湖北亲历者-我不希望再引起地域之争|谷雨
    • 去留两难湖北人-我也不愿意连累任何人-谷雨
    • 被疫情封门之后-谷雨
    • 流落海外武汉人-我只想回家|谷雨
    • 突然被延期开学击中的父母|谷雨
  • 剝洋蔥people
    • 直击肺炎疫情下的武汉-北京-香港
    • 聚焦武汉肺炎疫情-“大众畜牧野味”确实存在-市场休市后才闭店
    • 武汉“封城”首日
    • 除夕夜-写下“请战书”的小汤山非典医疗队驰援武汉---对话
    • 小汤山医院设计师-没想到图纸再用-希望武汉新医院效果更好
    • 绿色通道-通行证-医院证明-医疗捐赠物资出入武汉记
    • 一个河北县城的防疫-建成隔离病区-医护缺乏专业口罩
    • 武汉某定点医院被隔离的医生-曾一晚接诊200名患者
    • 黄冈“小汤山”的志愿服务48小时
    • 武汉医生驿站--为4万人次提供住宿-有退出也有坚守
    • 武汉定点医院一床难求-患者居家用衣柜隔离
    • 肺炎时期的“生门”故事
  • 肺炎日記系列
    • 肺炎日记-2月1日-全国病例破万-社会力量参与抗疫呼声不止
    • 肺炎日记-1月31日-疾控-红会陷争议-防疫环节何处失守?
    • 肺炎日记-1月30日-“人传人”证据惹风波-重症患者救治难
    • 肺炎日记---1月29日-北京警示疫情扩散-社区是防疫第二战场
    • 肺炎日记---1月28日-疫情十天或达高峰-武汉周边难题待解
    • 肺炎日记---1月27日-争夺抗疫窗口期-求解封堵战次生问题
    • 肺炎日记-1月26日-研究揭开肺炎扩散冰山一角
    • 肺炎日记-1月25日-抗疫全国总动员-物资困境如何解决?
    • 肺炎日记---除夕夜-医护人员一线奋战-外地队伍千里驰援
    • 肺炎日记---1月23日-武汉全面“封城”-全力遏制疫情
    • 肺炎日记-1月22日-疫情蔓延谣言飞起-攻坚战燃烽火
  • 大象公會
    • 中国的传染病是怎样防控的|大象公会
    • 不要让华农兄弟成为查禁野味的受害者|大象公会
    • 西医学习中医
  • 其他傳媒、自媒體或個人公眾號
    • 五个武汉人的封城日记|故事FM
    • 武汉ICU主任万字口述-患者1小时住满一病区-因恐慌到医院排队没必要
    • 确诊两天后去世-但官方没有他的名字-六个湖北女孩的封城日记
    • 家人疑似新冠肺炎被隔离-湖北17岁脑瘫儿独自在家6天后死亡
    • 媒体不死!武汉一线记者口述实录
    • 有谁想去武汉?我们7个摄影记者全部报了名-武汉一线摄影师专访
    • 疫情下的海外华人-孤立-恐慌-种族歧视和鼓励
    • 湖北17岁脑瘫儿死亡前一天-父亲多次拨打120和110求助无果
    • 外国人眼里的疫情中国-唱国歌-喝蝙蝠汤和只相信政府的中国人
  • 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19年12月—2020年1月20日)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20年1月21日—今)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Was this helpful?

  1. 三聯生活週刊

“灯下黑”-武汉周边的疫情危机

Previous武汉肺炎重症患者-一床难求Next湖北黄冈-一家四口疑似病例难确诊

Last updated 5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记者 | 刘畅 王梓辉

年轻人与老年人的两重世界

“我所在的镇距离武汉开车只要两个小时,武汉夜里凌晨两点多宣布封城,我们镇上有人夜里就开车回来了。”家住在武汉西边荆州监利县网市镇的蔡姗发现,在武汉肺炎疫情开始上涨的1月20日前后,家乡的春运大潮也已来临。资料显示,武汉周边返乡的城市里,荆州排名第三,占到7.62%,反映到蔡姗的身边,在这个平均三四万人口的小镇,她就有100多位朋友从那时陆续回家。

1月23日10点起,武汉“封城”(远征 摄) 那时武汉市的肺炎人数已日日增多,紧张的气氛在年轻人之中蔓延。回乡的人大多自我隔离,蔡姗见邻居回乡后就没出过门,她在街上也看到,回乡的年轻人普遍戴着口罩,相互注意的提醒在彼此的微信群里传播,老年人却仍仿佛生活在另一重世界。 “前一天家里商量好,需要的年货列出清单,由我单独去买,第二天一早起床却发现家里的老人已经相约去庙会了,发现庙会停了,他们才自己返回家来。”没有挨家挨户的通知和针对返乡人员的检查,也没有街面上的消毒,蔡姗和她的朋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家中长辈的态度。蔡姗元旦时去过一趟武汉,那时已有肺炎病例,她买了口罩戴上,又带了两袋口罩回家,即使那时在武汉戴口罩也属“异类”,家中的长辈更是听不进劝,直到发现从武汉返乡的人越来越多,她不断向家人报告疫情的发展,家人才“妥协”。“超市里的老人戴口罩还多些,菜市场里戴口罩的老人则寥寥无几,尤其是那些孩子没在家的独居老人。”

武汉周边地区地图类似的情况在武汉周边的城市十分普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作为湖北省最西部的地市,1月24日零点,恩施州宣布暂停恩施州城区公交营运,同时也暂停了室内公共文化娱乐设施及室内体育运动场等场所的营业,并暂停A级景区对外开放。李玉1月19号从武汉回到了家乡恩施,一下火车后,她没有在火车站看到有温度检测的程序和设备。回家后,李玉有意识进行了简单的自我隔离,除了回家后的第1天去了外公外婆和爷爷奶奶家,最近几天都没怎么出门。但在长辈们看来,大家都觉得是她把这个事情想得太严重了,“就觉得有点小题大做”,李玉说。她印象最深的是她的小姨,“我19号回来的,但我21号见到她的时候,跟她讲疫情的严重情况,她都说她还不知道有这个事情。”“他们会觉得反正这里是‘乡下’,没必要这么紧张,以前非典我们这里都没事,现在怎么会有事?”长辈们面对疫情轻忽的状况让平时在北京工作的李玉精神压力很大,她告诉我说,可能是出现的负面消息太多,她昨天感觉特别害怕,情绪就有点崩溃,在家哭了一场。而即使是这样,她的父亲还是会觉得她把这个事情想得太严重了。还好,因为她一直“强硬”的态度,今天大年三十,他们一家人本来应该去爷爷奶奶家团圆的,父母同意尊重她的态度,选择了待在家里面,一家三口过这个年。物资短缺相比蔡姗和家人没有收到疫情的警示,黄冈作为武汉市周边返乡目的地人口最多的城市,黄冈市毗邻武汉的县城自1月22日开始繁忙起来。“当时已临近放假,大家本来已轮流上班。21号虽然组织了一次对农贸市场的巡查,却没有说与病毒有关。但22日镇上的书记从县里开完会后给我们开会,公布了县里感染病例的情况后,大家认识到疫情的严重性。我们发了一个‘告居民的一封信’,要求每个村书记分发到位,同时统计返乡人数,并且每日排查。县里的企业也都要求放假。”在黄冈市下某镇工作的张芸向本刊透露,昨天黄冈紧随武汉封城的消息后,也宣布封城,他们便在通往武汉的高速公路和交接的村庄设卡。但张芸和同事们在走访返乡人口过程中,意识到疫情的严重,更恍然发现防疫物资的缺乏。“本镇的返乡人数有数千人,其中已经确诊两例。全县已有100多名疑似病例,10余人基本确诊。患病的人害怕去医院,大多躲在家里,被感染的病人中,有一位已经烧得走不动路了。”她和同事们作为政府工作人员,不仅需要每日挨家挨户巡查,同时也面临设卡时检查外来车辆的任务,而她所在的镇政府没有测体温的仪器,口罩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向卫生院、医院要口罩都很困难,隔壁县昨晚甚至发生了病人抢医生防护服的事”。类似物资短缺的问题发生在武汉周边各个城市中的各个层面。恩施的李玉在1月19号回家当天,就趁还有货在网上买了口罩,但是口罩一直没有发货。于是她妈妈第二天就去药店里买,逛了7、8个药店,都说没有口罩了,要第二天中午才有。21号早上,李玉的妈妈又去买口罩,“她大概早上10点多出门去买口罩,那家药店说早上进了4000个一次性医用口罩,但是大概10多分钟就被抢光了,其中有一个人直接买了1000个口罩”。当时店里还有3M的带过滤芯的防护口罩,但这种“高级”口罩当时的价格已经涨了上去,要50块钱一个。李玉的妈妈那天早上不得已花了150块钱买了三只口罩回了家。在蔡姗所在的荆州,虽然镇医院的病人不多。但镇医院的口罩有限制措施,一线的医护人员告诉本刊,“我们每天发一包普通的医用口罩,但不是接触发热病人时,只能戴一层,上发热门诊戴两层,夜班也戴两层。全院没有N95口罩,也没有防护服。”而在全湖北距离武汉最近的孝感,孝感人张春的父亲是孝感当地某三甲医院的急诊科主任,目前已被通知春节无休。她告诉本刊,上个星期的时候,她父亲所在的医院才开始组建临时的发热门诊,由他父亲负责相关事宜,当时她还提醒她父亲要穿戴好防护服和口罩什么的,但医院只有普通的医用外科口罩,直到现在都没有配备防护服和护目镜这些保护的工具。“就连N95的口罩和护目镜也是我们自己在网上抢到的。”张春说,基层的医疗准备工作开展得太晚。当时孝感这边接到通知,她父亲的医院才去采购,而整个医院在一星期内已经爆满,“一直说可能只用一个星期就能到,现在还没到”。检验和医疗设备同样存在巨大缺口。根据孝感市官方发布的数据,1月22日24时,孝感全市发热门诊共接待发热病人1200例,而今天上午才首次确诊病例22例。张春说,这22例是因为把采集的病情样本送到了武汉,才确定下来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其他的病例因为缺少试剂盒,所以不能确诊。面对这种情况,医生们只能依靠自己的经验。这一周多以来,张春的父亲每天都要接触很多的发热病人,其中有一位让他觉得疑似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但他也没办法确定,只能把这位病人再转到其他医院去。而在张芸所在的县里,甚至没有对疑难杂症的应对能力。“我们的县里目前没有检测病毒用的离心机,目前确诊的都只是‘基本确诊’,据说离心机明天才到。”张芸告诉我,县里开会说,因为目前往武汉送病人已经无用,又没有治疗办法,“所以治疗措施都是保守治疗,然后再打电话向市里、省里问办法”。(文中人物皆为化名)

#我在疫情一线# 话题征稿持续进行中 《三联生活周刊》全媒体现面向所有读者征稿。包括但不限于:奋斗在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媒体同行们的故事,专业人士对接下来防疫工作的建议……

此次征稿形式不限:文字(1500~2500字为佳)、图片(原创拍摄)、音频视频(原创录制)都欢迎。大家携手,共度难关!注:请务必保证故事真实、客观,不造谣、不传谣。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投稿邮箱:zhuangao@lifeweek.com.cn来稿格式:#我在疫情一线#➕标题《三联生活周刊》官方微博参与话题:#我在疫情一线#《三联生活周刊》中读APP投稿邮箱(音频投稿为主,5分钟以内为佳)zhongdu@lifeweek.com.cn

期待你的来稿!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开白请联系后台。未经同意,严禁转载至网站、APP等。

Edit

Publish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