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內地傳媒深度報道選編
  • 關於本項目
  • 冰點週刊
    • 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武汉生活
    • 肺炎疫情中的人们
    • 防疫升级后的武汉
    • 全国人在吃年夜饭--他们在建“武汉小汤山”
    • 中青报记者大年初一探访武汉市第五医院
    • 一个湖北村庄的防疫故事-村医穿雨衣当防护服
    • 武汉部分医院仍然“喊渴”
    • 三个年轻人和100万只口罩
    • 钟南山发话前-武汉这位医生向附近学校发出疫情警报
    • 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王广发出院了-回答了我们8个问题
  • 三聯生活週刊
    • 现场---武汉新型肺炎-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
    • 武汉肺炎一线医生口述-大爆发期或将到来
    • 武汉肺炎重症患者-一床难求
    • “灯下黑”-武汉周边的疫情危机
    • 湖北黄冈-一家四口疑似病例难确诊
    • 武汉医疗物资之困-我们能做什么?
    • 试剂盒困局-为何确诊这么难?
    • 野味消费-病毒突变的“祸根”
    • 武汉急诊一线医生口述-惟愿冬天早点过去
    • 比“武汉加油”更实际的-是善待武汉人
    • 武汉防疫-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
    • 在武汉-有这样一支4000多人的爱心车队
    • “返京潮”的挑战-北京准备好了么?
    • 与武汉乘客同机-双方的困境
    • 我守护在武汉金银潭的重症病房
    • 湖北即将断粮的3亿只鸡
    • 现场---湖北与武汉红会-物资捐赠卡在了这里?
    • 有家难回-新冠肺炎制造的“北漂”
    • “封城”十天---摄影镜头下的武汉
    • 父亲被隔离6天后-17岁脑瘫少年的死亡
  • 人物
    • 试剂盒供不应求-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之难
    • 除夕夜-他们在武汉
    • 黄冈-一个武汉周边城市的疫情防控样本
    • 疾病袭城-武汉的医生们正在经历些什么?
    • 他拉着10万只口罩-开往已经封城的武汉
    • 口罩为什么会短缺?
    • 吴晴-23岁-医学生
    • 曾在华南海鲜市场打工-荆州第一例治愈者口述-我是幸运的
    • 送走奶奶和爸爸-武汉女孩的漫长一月
    • 武汉被打医生-我从来没有让自己崩溃过
    • 民间组织疯狂捐赠-为什么武汉的医院还缺物资?
    • 断药危机-封城封村之后的艾滋感染者
    • 外卖订单里的武汉-穿越隔离的爱情-亲情与勇气
    • ​我在金银潭重症监护室
  • 在人間living
    • 地球青年-武汉的除夕夜-我一个人在家自行观察
    • 在人间-父亲双肺感染严重-然而一床难求
    • 在人间-一个武汉隔离病房护士的自述
    • 在人间-妈妈在武汉隔离病房去世
    • 在人间-寻药的武汉护士--虽然怕-但我们愿意守护这座城
    • 武汉-一条与肺炎赛跑的餐饮供应链
    • 在人间-一辆载着15万副医用手套的车向武汉开去
    • 在人间-疫情中一夜长大的少年
  • GQ報道
    • 10000个临时发往武汉的口罩
    • 我家离华南海鲜市场很近-返乡-封城-过年-一位武汉大学生的过去一周
    • 孝感前线医生-武汉更难-我们下面不好意思提要求
    • 疫情危机中不被看见的人们:武汉周边城市百姓的自救行动
    • 恐慌很正常-当疫情结束-才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 疫情中的心理援助-寻找局部的安全
    • 外卖骑手、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志愿者……封城九日,他们维护着武汉的血脉
    • 武汉封城后的宠物营救计划-人类犯错的后果-不该由它们承担
    • 鸡在瘟疫蔓延时
  • 谷雨實驗室-騰訊新聞
    • 无法离开武汉的年关24小时-谷雨
    • 无法团年的武汉家庭-这时候你才发现亲情之重-谷雨
    • 河南硬核防疫下的“武汉”归乡人-谷雨
    • 湖北夫妇的狼狈返程-从三亚绕到义乌-被连夜隔离-谷雨
    • 上海亲历者-名古屋机场冲突始末-谷雨
    • 湖北亲历者-我不希望再引起地域之争|谷雨
    • 去留两难湖北人-我也不愿意连累任何人-谷雨
    • 被疫情封门之后-谷雨
    • 流落海外武汉人-我只想回家|谷雨
    • 突然被延期开学击中的父母|谷雨
  • 剝洋蔥people
    • 直击肺炎疫情下的武汉-北京-香港
    • 聚焦武汉肺炎疫情-“大众畜牧野味”确实存在-市场休市后才闭店
    • 武汉“封城”首日
    • 除夕夜-写下“请战书”的小汤山非典医疗队驰援武汉---对话
    • 小汤山医院设计师-没想到图纸再用-希望武汉新医院效果更好
    • 绿色通道-通行证-医院证明-医疗捐赠物资出入武汉记
    • 一个河北县城的防疫-建成隔离病区-医护缺乏专业口罩
    • 武汉某定点医院被隔离的医生-曾一晚接诊200名患者
    • 黄冈“小汤山”的志愿服务48小时
    • 武汉医生驿站--为4万人次提供住宿-有退出也有坚守
    • 武汉定点医院一床难求-患者居家用衣柜隔离
    • 肺炎时期的“生门”故事
  • 肺炎日記系列
    • 肺炎日记-2月1日-全国病例破万-社会力量参与抗疫呼声不止
    • 肺炎日记-1月31日-疾控-红会陷争议-防疫环节何处失守?
    • 肺炎日记-1月30日-“人传人”证据惹风波-重症患者救治难
    • 肺炎日记---1月29日-北京警示疫情扩散-社区是防疫第二战场
    • 肺炎日记---1月28日-疫情十天或达高峰-武汉周边难题待解
    • 肺炎日记---1月27日-争夺抗疫窗口期-求解封堵战次生问题
    • 肺炎日记-1月26日-研究揭开肺炎扩散冰山一角
    • 肺炎日记-1月25日-抗疫全国总动员-物资困境如何解决?
    • 肺炎日记---除夕夜-医护人员一线奋战-外地队伍千里驰援
    • 肺炎日记---1月23日-武汉全面“封城”-全力遏制疫情
    • 肺炎日记-1月22日-疫情蔓延谣言飞起-攻坚战燃烽火
  • 大象公會
    • 中国的传染病是怎样防控的|大象公会
    • 不要让华农兄弟成为查禁野味的受害者|大象公会
    • 西医学习中医
  • 其他傳媒、自媒體或個人公眾號
    • 五个武汉人的封城日记|故事FM
    • 武汉ICU主任万字口述-患者1小时住满一病区-因恐慌到医院排队没必要
    • 确诊两天后去世-但官方没有他的名字-六个湖北女孩的封城日记
    • 家人疑似新冠肺炎被隔离-湖北17岁脑瘫儿独自在家6天后死亡
    • 媒体不死!武汉一线记者口述实录
    • 有谁想去武汉?我们7个摄影记者全部报了名-武汉一线摄影师专访
    • 疫情下的海外华人-孤立-恐慌-种族歧视和鼓励
    • 湖北17岁脑瘫儿死亡前一天-父亲多次拨打120和110求助无果
    • 外国人眼里的疫情中国-唱国歌-喝蝙蝠汤和只相信政府的中国人
  • 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19年12月—2020年1月20日)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20年1月21日—今)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Was this helpful?

  1. 剝洋蔥people

一个河北县城的防疫-建成隔离病区-医护缺乏专业口罩

Previous绿色通道-通行证-医院证明-医疗捐赠物资出入武汉记Next武汉某定点医院被隔离的医生-曾一晚接诊200名患者

Last updated 5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春节期间,街边摆摊卖走亲戚用礼品盒的越来越少,仅有的几个摊主都戴着口罩。一位摊主介绍:“今年来买东西的少了,路上的人也少了。”说完话,他下意识紧了紧鼻头的口罩。

1月25日,县医院医护人员正在拿消毒液在门诊楼门帘上喷洒。 新京报记者 韩茹雪 摄

文 | 新京报记者 韩茹雪

编辑|郭琛 校对 | 李世辉

►本文约3571字,阅读全文约需7分钟

距离武汉900公里的河北故城县,从县一级领导干部到各乡镇、农村干部,2020年春节明显忙了起来。

1月27日,大年初三,县委书记到新建的隔离病区视察。县卫健委春节不再休假,成立专门的防控办公室应对此次疫情。

当地县医院设置了发热门诊,但仍有发热病人不戴口罩。春节期间,当地几乎没有走亲访友的拜年活动,电话拜年成为主流,街道上少有行人,人们都很重视这次疫情,闭门不出。

官方:当地隔离病区开建,县委书记视察

故城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与山东省交界,与疫情中心武汉市相距900公里。依靠发达的交通脉络,春运大潮下进出的务工人员来来往往。

一场防疫战在这个小城展开。

春节期间,故城县的一个隔离病区建设完毕。隔离病区位于县城边缘的营东开发区内,原是县医院的一个分院,本准备做医养中心。1月26日,十几个工人正在隔离病区里面忙碌。工作人员介绍称,该病区内原本就是按医院准备的,目前没有开始运营,还在建设阶段,预计当天晚上完成建设。

1月25日,县长来到营东隔离病区建设现场,对县医院提出“做好持久战准备,落实防控物资储备”的要求。1月27日,县委书记前往营东隔离病区检查指导。

整个春节,县卫健委都不休息,成立了专门的防控办公室,统计上报辖区内武汉返乡人员、发热病人等相关疫情数据。

疫情防控自上而下,赶在1月25日,正月初一之前落实到了基层。每个乡镇、村庄都通过广播形式进行了相关宣传,很多村镇在关键路口设置障碍“封村”,不允许外人进入。

县城里一所规模较大的养老院,平时有50位左右老人,过年期间有十几个老人留守在养老院。大年三十还允许家属探望,到了初一就严格防控疫情,不允许外人进入。

当地多家药店,均出现口罩短缺与涨价现象。一家大型药店店员称,店内库存的一次性口罩在23日就已经断货,上游企业是位于衡水市的一家批发商,那里也没有货了。另有一位连锁药店员工表示,26日刚进了一批口罩,目前只有带滤芯的棉布口罩,上午还卖16元一个,晚上8点已经涨价到18元一个,“明天更贵,要卖20多块钱一个。”

春节期间,街边摆摊卖走亲戚用礼品盒的越来越少,仅有的几个摊主都戴着口罩。一位摊主介绍:“今年来买东西的少了,路上的人也少了。”说完话,他下意识紧了紧鼻头的口罩。

1月25日,县医院门口处,醒目位置标注有发热门诊位置及路线。 新京报记者 韩茹雪 摄

医院:一次性口罩为多数医护防护装备

1月25日,大年初一,也是河北省启动一级响应的第2天。故城县医院门口醒目位置立着指示牌,“请发热病人到发热门诊就诊”。这所医院是二级甲等医院,也是全县乃至全市唯一一家全国百佳医院。

这所医院春节期间在岗的医生,不少是因为疫情临时抽调轮班。对于他们而言,一次性口罩仍是多数人能拿到的防护装备,更好一点的,是戴两层。

急诊科的一位医生表示,医院的口罩给医护人员都不够用,遇见发热病人,会给他们戴口罩,但也不是专业口罩,只有普通的一次性口罩。该医院包括收费处、药品发放处等多科室医生仅佩戴一次性口罩,有些医生会戴两层口罩。一名医生表示:“没有专业口罩。”

该医院分诊台医生介绍,目前,负责测量体温的医生,戴的是医用外科口罩;发热门诊与呼吸内科的医生,戴的是N95口罩,其他科室医生,戴的都是普通的一次性口罩。

赵丽丽在发热门诊值班,她负责治疗发热病人的第一道程序——测量体温。她戴着护目镜与医用外科口罩,介绍道,她们这里是8小时轮班,24小时都有医护人员在发热门诊值班,没有空岗的时候。发热门诊的医生都会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与护目镜。针对此次疫情,已经建了隔离病房,确诊的话就送往所在市的定点医院。

对于来测量体温的病人,赵丽丽会询问姓名、住址与联系方式,还会问到是否从外地回来、家里有没有外地回来的人、是否有从武汉回来的家人。像赵丽丽所在的诊台,医院设有两个,南北两栋门诊楼各一个,负责医生面前都摆着厚厚的一个登记本。

急诊科有三位医生坐诊。下午两点左右,屋里有四五位病人,均有咳嗽、头疼等症状。面对不停进出的病人,急诊处的三位医生仅佩戴口罩,且没有护目镜与防护服,医生自称戴的是普通的一次性口罩,有位医生戴了两层。来看病的人也有少数不佩戴口罩,偶尔听见别人咳嗽,下意识捂住嘴巴。

一位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表示,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潜伏期即可传播病毒的风险,且存在部分没有发热症状的感染者,在这一情况下,接诊有疑似不适症状患者的医生应该穿戴防护服、N95口罩与护目镜等专业的防护装备。

急诊科医生介绍,在县医院,对于出现不适症状、可能是新型肺炎患者的人,可以进行血常规与肺部CT检查,“但这都不是针对性的”。这家医院没有针对新型肺炎的检测试剂,有疑似病例会送往所在市里的定点医院,该医生推荐没有发热状况的患者居家观察。

1月25日,大年初一下午,县医院急诊室有不少因咳嗽、感冒前来就诊的病人,部分病人不戴口罩,听见咳嗽声捂住嘴巴。 新京报记者 韩茹雪 摄

公众:部分就医者防护意识缺乏

疫情之下,前来医院的就诊者是否具有防护意识显得格外重要。

县医院的呼吸内科住院部位于一楼,走到尽头是隔离病房。1月25日,新京报记者看到,呼吸内科的一间病房,里面有好几张病床,气温明显比外面高出几度。躺在床上的老人时不时咳嗽,屋里有十几个人陪护,或坐或站,没人戴口罩。

这座楼的四层是儿童病房,孩子们的哭声与咳嗽声此起彼伏,这一层的病房里,从大人到小孩,几乎没有人戴口罩。

77岁的孙奶奶家住故城县西半屯镇西半屯村,1月25日下午来县医院发热门诊看病,体温37.2℃,医生建议她做血常规与肺CT检查,被她拒绝,理由是,这些检查做下来要大几百块钱,只有住院才能报销,否则要自己支付。

孙奶奶称,老伴正在县医院住院,她要在病房负责照顾,也是因此才来。看完发热门诊,她的手里多了两盒药,一盒是用于止痛、解热的布洛芬片;另一盒是润肺化痰,止咳定喘的芦根枇杷叶颗粒。

孙奶奶不清楚村里有没有从武汉回来的人。陪同她来的孙子今年18岁,正在邻省念书,他知道疫情的事情,但觉得“没事”。祖孙二人,只有奶奶戴着口罩,粉红色的,是发热门诊医生给的,她上下戴反,却浑然不知,孙子干脆没戴口罩,医生也给他了,但他不愿意戴。

很多普通居民防护意识更加欠缺。虽然县城唯一的电影院大门紧闭。但就在电影院不远处的空地,八九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打扑克,问及疫情信息,他们都知道大概情况,但照样不戴口罩、聚在一起打牌。

1月25日,县城一家电影院挂出通告,因新型肺炎自年三十暂停营业,开业时间待定。 新京报记者 韩茹雪 摄

代际:年轻人与老年人的防疫意识差异

26岁在北京工作的林清,与父亲有关疫情的第一次矛盾发生在商场,那是1月22日,腊月廿八。林清在北京工作,刚回老家不久,和父母一起逛商场买年货。

林清坚持一家人外出商场应该戴口罩,口罩是她在北京买好的。林清的父亲觉得小题大做,怕被熟人认出来“丢人”。父女俩的战争进行了半小时,林清宣告胜利。进了商场才发现,几乎没有戴口罩的人。

1月25日,大年初一下午,县城内某小区附近空地上,八九位老人正在打扑克,均没有佩戴口罩。 新京报记者 韩茹雪 摄

疫情的消息什么时候在小城传开,没有确切的时间。1月24日,大年三十,吃团年饭的时候,林清再次提出过年不要到亲戚家走动,不要串门。70多岁的爷爷第一个反对:“即便有病毒,但是我们怎么好意思说出口,亲戚们怎么想咱家,除非政府发文件。”

打开林清手机的同学群,类似的矛盾几乎在每个人身上出现,在小县城里生活的长辈们,没有更多途径获取疫情信息,相应的也没有防护意识。

转折出现在1月25日凌晨,大年初一,林清所在的县城各乡镇、村庄通过大喇叭播报,请大家不要到家中拜年,不要走亲串友。

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年三十县领导班子开会到深夜10点钟,按照省、市一级要求,加快了宣传工作。当晚散会后,乡镇一级再开工作部署会议,第二天凌晨,落实到各个村子,通知村民不再挨家挨户拜年。

有了明确指示,村里反应很迅速。多个村庄通过拉横幅、挖地沟、堆土、设置专人把守路口等方式,劝阻走亲戚拜年。对于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农村来讲,做好隔离是它们切实可行的选择。

年轻一代与上一辈人的矛盾渐渐缓和。春节期间,林清一家最终达成共识,统一和亲戚们电话拜年,不再各处走动。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赵丽丽、李梦、林清为化名)

洋葱话题

▼

你所在的城市有哪些防疫举措?

后台回复关键词 “洋葱君”,加入读者群

推荐阅读

卫健委专家曾光:关闭离汉通道为专家组意见,绝对正确 小汤山医院设计师:没想到图纸再用,希望武汉新医院效果更好 除夕夜,写下“请战书”的小汤山非典医疗队驰援武汉 | 对话

既然在看,就点一下吧

Edit

Publish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