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內地傳媒深度報道選編
  • 關於本項目
  • 冰點週刊
    • 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武汉生活
    • 肺炎疫情中的人们
    • 防疫升级后的武汉
    • 全国人在吃年夜饭--他们在建“武汉小汤山”
    • 中青报记者大年初一探访武汉市第五医院
    • 一个湖北村庄的防疫故事-村医穿雨衣当防护服
    • 武汉部分医院仍然“喊渴”
    • 三个年轻人和100万只口罩
    • 钟南山发话前-武汉这位医生向附近学校发出疫情警报
    • 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王广发出院了-回答了我们8个问题
  • 三聯生活週刊
    • 现场---武汉新型肺炎-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
    • 武汉肺炎一线医生口述-大爆发期或将到来
    • 武汉肺炎重症患者-一床难求
    • “灯下黑”-武汉周边的疫情危机
    • 湖北黄冈-一家四口疑似病例难确诊
    • 武汉医疗物资之困-我们能做什么?
    • 试剂盒困局-为何确诊这么难?
    • 野味消费-病毒突变的“祸根”
    • 武汉急诊一线医生口述-惟愿冬天早点过去
    • 比“武汉加油”更实际的-是善待武汉人
    • 武汉防疫-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
    • 在武汉-有这样一支4000多人的爱心车队
    • “返京潮”的挑战-北京准备好了么?
    • 与武汉乘客同机-双方的困境
    • 我守护在武汉金银潭的重症病房
    • 湖北即将断粮的3亿只鸡
    • 现场---湖北与武汉红会-物资捐赠卡在了这里?
    • 有家难回-新冠肺炎制造的“北漂”
    • “封城”十天---摄影镜头下的武汉
    • 父亲被隔离6天后-17岁脑瘫少年的死亡
  • 人物
    • 试剂盒供不应求-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之难
    • 除夕夜-他们在武汉
    • 黄冈-一个武汉周边城市的疫情防控样本
    • 疾病袭城-武汉的医生们正在经历些什么?
    • 他拉着10万只口罩-开往已经封城的武汉
    • 口罩为什么会短缺?
    • 吴晴-23岁-医学生
    • 曾在华南海鲜市场打工-荆州第一例治愈者口述-我是幸运的
    • 送走奶奶和爸爸-武汉女孩的漫长一月
    • 武汉被打医生-我从来没有让自己崩溃过
    • 民间组织疯狂捐赠-为什么武汉的医院还缺物资?
    • 断药危机-封城封村之后的艾滋感染者
    • 外卖订单里的武汉-穿越隔离的爱情-亲情与勇气
    • ​我在金银潭重症监护室
  • 在人間living
    • 地球青年-武汉的除夕夜-我一个人在家自行观察
    • 在人间-父亲双肺感染严重-然而一床难求
    • 在人间-一个武汉隔离病房护士的自述
    • 在人间-妈妈在武汉隔离病房去世
    • 在人间-寻药的武汉护士--虽然怕-但我们愿意守护这座城
    • 武汉-一条与肺炎赛跑的餐饮供应链
    • 在人间-一辆载着15万副医用手套的车向武汉开去
    • 在人间-疫情中一夜长大的少年
  • GQ報道
    • 10000个临时发往武汉的口罩
    • 我家离华南海鲜市场很近-返乡-封城-过年-一位武汉大学生的过去一周
    • 孝感前线医生-武汉更难-我们下面不好意思提要求
    • 疫情危机中不被看见的人们:武汉周边城市百姓的自救行动
    • 恐慌很正常-当疫情结束-才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 疫情中的心理援助-寻找局部的安全
    • 外卖骑手、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志愿者……封城九日,他们维护着武汉的血脉
    • 武汉封城后的宠物营救计划-人类犯错的后果-不该由它们承担
    • 鸡在瘟疫蔓延时
  • 谷雨實驗室-騰訊新聞
    • 无法离开武汉的年关24小时-谷雨
    • 无法团年的武汉家庭-这时候你才发现亲情之重-谷雨
    • 河南硬核防疫下的“武汉”归乡人-谷雨
    • 湖北夫妇的狼狈返程-从三亚绕到义乌-被连夜隔离-谷雨
    • 上海亲历者-名古屋机场冲突始末-谷雨
    • 湖北亲历者-我不希望再引起地域之争|谷雨
    • 去留两难湖北人-我也不愿意连累任何人-谷雨
    • 被疫情封门之后-谷雨
    • 流落海外武汉人-我只想回家|谷雨
    • 突然被延期开学击中的父母|谷雨
  • 剝洋蔥people
    • 直击肺炎疫情下的武汉-北京-香港
    • 聚焦武汉肺炎疫情-“大众畜牧野味”确实存在-市场休市后才闭店
    • 武汉“封城”首日
    • 除夕夜-写下“请战书”的小汤山非典医疗队驰援武汉---对话
    • 小汤山医院设计师-没想到图纸再用-希望武汉新医院效果更好
    • 绿色通道-通行证-医院证明-医疗捐赠物资出入武汉记
    • 一个河北县城的防疫-建成隔离病区-医护缺乏专业口罩
    • 武汉某定点医院被隔离的医生-曾一晚接诊200名患者
    • 黄冈“小汤山”的志愿服务48小时
    • 武汉医生驿站--为4万人次提供住宿-有退出也有坚守
    • 武汉定点医院一床难求-患者居家用衣柜隔离
    • 肺炎时期的“生门”故事
  • 肺炎日記系列
    • 肺炎日记-2月1日-全国病例破万-社会力量参与抗疫呼声不止
    • 肺炎日记-1月31日-疾控-红会陷争议-防疫环节何处失守?
    • 肺炎日记-1月30日-“人传人”证据惹风波-重症患者救治难
    • 肺炎日记---1月29日-北京警示疫情扩散-社区是防疫第二战场
    • 肺炎日记---1月28日-疫情十天或达高峰-武汉周边难题待解
    • 肺炎日记---1月27日-争夺抗疫窗口期-求解封堵战次生问题
    • 肺炎日记-1月26日-研究揭开肺炎扩散冰山一角
    • 肺炎日记-1月25日-抗疫全国总动员-物资困境如何解决?
    • 肺炎日记---除夕夜-医护人员一线奋战-外地队伍千里驰援
    • 肺炎日记---1月23日-武汉全面“封城”-全力遏制疫情
    • 肺炎日记-1月22日-疫情蔓延谣言飞起-攻坚战燃烽火
  • 大象公會
    • 中国的传染病是怎样防控的|大象公会
    • 不要让华农兄弟成为查禁野味的受害者|大象公会
    • 西医学习中医
  • 其他傳媒、自媒體或個人公眾號
    • 五个武汉人的封城日记|故事FM
    • 武汉ICU主任万字口述-患者1小时住满一病区-因恐慌到医院排队没必要
    • 确诊两天后去世-但官方没有他的名字-六个湖北女孩的封城日记
    • 家人疑似新冠肺炎被隔离-湖北17岁脑瘫儿独自在家6天后死亡
    • 媒体不死!武汉一线记者口述实录
    • 有谁想去武汉?我们7个摄影记者全部报了名-武汉一线摄影师专访
    • 疫情下的海外华人-孤立-恐慌-种族歧视和鼓励
    • 湖北17岁脑瘫儿死亡前一天-父亲多次拨打120和110求助无果
    • 外国人眼里的疫情中国-唱国歌-喝蝙蝠汤和只相信政府的中国人
  • 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19年12月—2020年1月20日)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20年1月21日—今)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Was this helpful?

  1. 三聯生活週刊

有家难回-新冠肺炎制造的“北漂”

Previous现场---湖北与武汉红会-物资捐赠卡在了这里?Next“封城”十天---摄影镜头下的武汉

Last updated 5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最近几天,已经回北京的上班族,已有不少人在外流浪着。陆续有北七家等地的房客被租住小区拒之门外,据本刊记者不完全统计,这些小区当中的大多数都由村委会管理,这类强调“村民自治”的小区,自认为在社区管理层面有较大的自由度。他们对房客提出了要求,“自行在外隔离14天”,“14天后出示三甲医院出具的健康证明”。

记者 | 驳静

“先别回北京” 1月30日晚上8点左右,本刊记者来到北京市正北方向的东三旗村,该村隶属于昌平区北七家镇,往南不到两公里就是“天通苑”社区。作为北京市著名的外来务工者聚居地,两者容纳了北京近70万常住人口。回南路将东三旗村劈成地理上相对独立的两个区域,路两侧共有4对正门,除此之外的侧门和小门,因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都被临时锁了起来,只余正门供居民出入。

东三旗村委会门口(驳静 摄)其中一个正门口,有七八位戴着红袖章和口罩的工作人员,各有分工,岗亭里可以量体温、登记身份信息,右侧临时加设了一张条案,也用于登记。拖着拉杆箱的年轻人,是重点排查对象,除了身份证,还需出示火车票,以证明自己的出发地城市。其中到此巡逻的村委会成员告诉本刊记者,除此之外,还得打电话让房东来领人,“如果房东不愿担责任,那也不能让他们进去”。如果来者与湖北有关,“直接打120拉走去医院”,不过目前为止,尚未出现类似情况。本刊记者走到另一个大门口时,赶上值班人员的松懈时刻,测了体温后就混了进去。门内华欣超市的杨老板告诉本刊记者,他今年没回老家,守着他的超市和十几个空房间。不过房客们都回乡过年了,前几天,他挨个儿打电话给他们,转告村委的通知,“先别回北京”。东三旗这一片多有类似民房,出租给外来务工者,月租在1千左右(20平米左右厨卫兼备的独立房间)。另一位叶姓房东告诉本刊记者,他管理着上百个房间,其中七八十间的房客回乡了,应村委会要求,他也早已经将暂缓回京的通知转达了出去。杨老板告诉本刊记者,他看到的情况是,1月30日上午还是“不让进”,到了傍晚“松快了,放进来一些”,前几天,被放进社区的外来务工者数量也不多。9点半左右,本刊记者离开之前,又在回南路上看到一位拉着行李箱匆匆而行的小伙子,他说自己刚从山东回来,被挡在门外,村委告诉他“晚了5分钟”。具体“比什么标准”晚了这珍贵的5分钟,他不得而知。

驳静 摄

1月31日,北京市政府发文称,“除必需行业外,各企业2月10日上班”,将迫在眉睫的返京大潮又往后推迟一个礼拜。只不过,这个文件仍然为企业要求员工返京弹性工作留有余地。已经回京的上班族,已有不少人已经在外流浪数日。陆续有北七家等地的房客被租住小区拒之门外,据本刊记者不完全统计,这些小区当中的大多数都由村委会管理,这类强调“村民自治”的小区,自认为在社区管理层面有较大的自由度。他们对房客提出了要求,“自行在外隔离14天”,“14天后出示三甲医院出具的健康证明”。就在本刊记者探访东三旗村的这天晚上,“80后”柴萌与她家人正在几公里外的东二旗新村门口,被村委会拒之门外。她告诉本刊记者,他们连续开了1200多公里,从哈尔滨开回北京,没想到会回不了在北京的家。以下是柴萌的讲述。

新冠肺炎制造的“北漂”

1月23日,我们从北京出发回我老家哈尔滨。走之前也犹豫,疫情新闻我每天都在关注,钟南山院士教的抗肺炎方法也记在心里。所以我想着,那就自驾回去,安全性强过飞机和火车。我奶奶身体不好,我得回去看她;必须回乡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女儿,她才4岁。孩子出生不久,为了工作,不得不把她送回老家,请我妈妈带。作为孙辈,作为女儿,作为母亲,我都需要回乡。

1月29号,我们就又出发回北京了。之前房东打来电话,询问我和家人的身份信息,还问我们在哪里过年,当时也没说不让回。我们这个小区叫东二旗新村,是个回迁小区,我们已经在这里租住了两年,两居室,房租4千一个月,过年的时候刚转给房东三个月1万2的房租。

我们到东二旗新村的时候,是下午6点,天已经黑了。门口有人给我们测体温,登记信息,然后告诉我们,不能进。他们的原话是,“自行隔离14天,然后出具三甲医院的健康证明”,这样才能放我们进去。

一开始我们还跟他们辩解,能不能好歹让我们回去,保证自我隔离。但是小区管理者口气很硬,坚决不同意,说他们要为东二旗新村1千多村民负责,“大家都上有老,下有小,请你们理解”,疫情时期需要特殊政策,其实我挺能理解。但挺讽刺的地方是,我们在小区门口一直等到将近12点,看到小区村民进进出出,也有不戴口罩的,还有随地吐痰的,你知道他们开车去了什么地方,有没有带着病毒回来?如果不知道,这种隔离是否有意义?而我们从哈尔滨回北京,为何就不能回小区了呢?后来我气极而笑,跟我家人开玩笑说,难道肺炎病毒还会认人,专盯我们这些外来人口?等在小区门口的这个晚上,我们一共碰到三户同病相怜的人。一对是唐山回来的母子,我看那位妈妈抱着孩子,争辩不过,气得扭头就走;还有两户,都是从内蒙回来,都拖家带口,交涉失败后,也走掉了。只有我们还抱着希望多等了几个小时。我们也打了110。接电话的同志给我们一个这边片区派出所的电话。这个电话打过去,对方也表示,他们也无能为力。熬到12点多,我们只得撤了,找了个快捷酒店对付了一晚。不过酒店说,过了今晚他们就停止营业了,这意味着明天我们又得接着游荡,没想到在北京生活了十几年,需要为下一晚住在哪里而焦虑。我一直挺喜欢北京这座城市,我在这里读大学,工作,成家,这么多年,还是第一次报警。也是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像是流浪狗,这一天一夜,东奔西跑,担心肺炎疫情,担心自己的安全,也担心工作,还有房贷和车贷,想起了很久以前的“北漂”心情。

东三旗附近的旅馆,前台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已经停止接受客人了(驳静 摄)

第二天上午,我们又回到东二旗新村,一是想碰碰运气,二是想回去拿点生活用品。我甚至跟村委说,把我罩起来,或者给我消个毒,只是放我进去一下,很快就出来。他们回答我说,“进去一分钟和一天,是一样的效果”。他们还强调,村里可以自治,他们这样做没有错。最后我们只好把钥匙给房东,让他去家里帮着拿了一点东西出来。今天我看到一条新闻,说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在(北京市新冠肺炎防控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不是确诊肺炎病例,没有明显发烧咳嗽等,应让外来人员自由进入小区”。受这条消息鼓励,我们就给北七家镇政府打电话,得到的回复是,镇政府并没有下过一刀切的驱逐通知。接着我们又给东二旗新村村委打电话,问他们,人家镇政府都这样说了,能不能放我们进去。原本以为有希望,可是他们依然强硬,“它(北七家镇政府)妥协,我们也不会妥协的”。我现在担心,如果疫情持续发酵,14天后,他们也不会让我们再回去的。这两天交涉下来,我有种感觉,我觉得东二旗新村在以很无措很茫然的方式做自我保护,一味地相信,只要把我们这些外地人驱逐出去,他们就是安全的。可实际上,稍微学习一些疫情防控知识,就能发现,这个小区的自治举措里,没几项是真正科学有效的。特别可爱的一件事,第一天晚上,给我们测体温的那个人,照着我脑门测体温,测出来34度3,我当时都乐了。还有最简单疫情防控常识,外来务工者回到北京,流浪在外住酒店,假设这些人当中,有人感染,难道不是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吗。能打的电话都打了,能做的努力也都做了,我们现在在等待“裁决”。刚才在微博上看到一张照片,拍的是捐给武汉的三箱物资,上面贴了张标签,“日本汉语水平考试考试HSK事务局支援湖北高校物资”,上面还有一行字,写着“加油!中国”,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两个词突然就击中了我,它们似乎传达出来的美好情感和复杂情绪,让处在眼下境地中的我,愣了好一会儿。

(为保护受访人,个人信息有模糊处理。\_)_

作者档案

驳静

三联记者,爱听故事、讲人话。

26分钟前

三联生活周刊

个人微博、豆瓣都是:驳静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开白请联系后台。未经同意,严禁转载至网站、APP等。

驳静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Edit

Publish

微信扫一扫赞赏作者

赞赏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