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內地傳媒深度報道選編
  • 關於本項目
  • 冰點週刊
    • 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武汉生活
    • 肺炎疫情中的人们
    • 防疫升级后的武汉
    • 全国人在吃年夜饭--他们在建“武汉小汤山”
    • 中青报记者大年初一探访武汉市第五医院
    • 一个湖北村庄的防疫故事-村医穿雨衣当防护服
    • 武汉部分医院仍然“喊渴”
    • 三个年轻人和100万只口罩
    • 钟南山发话前-武汉这位医生向附近学校发出疫情警报
    • 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王广发出院了-回答了我们8个问题
  • 三聯生活週刊
    • 现场---武汉新型肺炎-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
    • 武汉肺炎一线医生口述-大爆发期或将到来
    • 武汉肺炎重症患者-一床难求
    • “灯下黑”-武汉周边的疫情危机
    • 湖北黄冈-一家四口疑似病例难确诊
    • 武汉医疗物资之困-我们能做什么?
    • 试剂盒困局-为何确诊这么难?
    • 野味消费-病毒突变的“祸根”
    • 武汉急诊一线医生口述-惟愿冬天早点过去
    • 比“武汉加油”更实际的-是善待武汉人
    • 武汉防疫-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
    • 在武汉-有这样一支4000多人的爱心车队
    • “返京潮”的挑战-北京准备好了么?
    • 与武汉乘客同机-双方的困境
    • 我守护在武汉金银潭的重症病房
    • 湖北即将断粮的3亿只鸡
    • 现场---湖北与武汉红会-物资捐赠卡在了这里?
    • 有家难回-新冠肺炎制造的“北漂”
    • “封城”十天---摄影镜头下的武汉
    • 父亲被隔离6天后-17岁脑瘫少年的死亡
  • 人物
    • 试剂盒供不应求-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之难
    • 除夕夜-他们在武汉
    • 黄冈-一个武汉周边城市的疫情防控样本
    • 疾病袭城-武汉的医生们正在经历些什么?
    • 他拉着10万只口罩-开往已经封城的武汉
    • 口罩为什么会短缺?
    • 吴晴-23岁-医学生
    • 曾在华南海鲜市场打工-荆州第一例治愈者口述-我是幸运的
    • 送走奶奶和爸爸-武汉女孩的漫长一月
    • 武汉被打医生-我从来没有让自己崩溃过
    • 民间组织疯狂捐赠-为什么武汉的医院还缺物资?
    • 断药危机-封城封村之后的艾滋感染者
    • 外卖订单里的武汉-穿越隔离的爱情-亲情与勇气
    • ​我在金银潭重症监护室
  • 在人間living
    • 地球青年-武汉的除夕夜-我一个人在家自行观察
    • 在人间-父亲双肺感染严重-然而一床难求
    • 在人间-一个武汉隔离病房护士的自述
    • 在人间-妈妈在武汉隔离病房去世
    • 在人间-寻药的武汉护士--虽然怕-但我们愿意守护这座城
    • 武汉-一条与肺炎赛跑的餐饮供应链
    • 在人间-一辆载着15万副医用手套的车向武汉开去
    • 在人间-疫情中一夜长大的少年
  • GQ報道
    • 10000个临时发往武汉的口罩
    • 我家离华南海鲜市场很近-返乡-封城-过年-一位武汉大学生的过去一周
    • 孝感前线医生-武汉更难-我们下面不好意思提要求
    • 疫情危机中不被看见的人们:武汉周边城市百姓的自救行动
    • 恐慌很正常-当疫情结束-才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 疫情中的心理援助-寻找局部的安全
    • 外卖骑手、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志愿者……封城九日,他们维护着武汉的血脉
    • 武汉封城后的宠物营救计划-人类犯错的后果-不该由它们承担
    • 鸡在瘟疫蔓延时
  • 谷雨實驗室-騰訊新聞
    • 无法离开武汉的年关24小时-谷雨
    • 无法团年的武汉家庭-这时候你才发现亲情之重-谷雨
    • 河南硬核防疫下的“武汉”归乡人-谷雨
    • 湖北夫妇的狼狈返程-从三亚绕到义乌-被连夜隔离-谷雨
    • 上海亲历者-名古屋机场冲突始末-谷雨
    • 湖北亲历者-我不希望再引起地域之争|谷雨
    • 去留两难湖北人-我也不愿意连累任何人-谷雨
    • 被疫情封门之后-谷雨
    • 流落海外武汉人-我只想回家|谷雨
    • 突然被延期开学击中的父母|谷雨
  • 剝洋蔥people
    • 直击肺炎疫情下的武汉-北京-香港
    • 聚焦武汉肺炎疫情-“大众畜牧野味”确实存在-市场休市后才闭店
    • 武汉“封城”首日
    • 除夕夜-写下“请战书”的小汤山非典医疗队驰援武汉---对话
    • 小汤山医院设计师-没想到图纸再用-希望武汉新医院效果更好
    • 绿色通道-通行证-医院证明-医疗捐赠物资出入武汉记
    • 一个河北县城的防疫-建成隔离病区-医护缺乏专业口罩
    • 武汉某定点医院被隔离的医生-曾一晚接诊200名患者
    • 黄冈“小汤山”的志愿服务48小时
    • 武汉医生驿站--为4万人次提供住宿-有退出也有坚守
    • 武汉定点医院一床难求-患者居家用衣柜隔离
    • 肺炎时期的“生门”故事
  • 肺炎日記系列
    • 肺炎日记-2月1日-全国病例破万-社会力量参与抗疫呼声不止
    • 肺炎日记-1月31日-疾控-红会陷争议-防疫环节何处失守?
    • 肺炎日记-1月30日-“人传人”证据惹风波-重症患者救治难
    • 肺炎日记---1月29日-北京警示疫情扩散-社区是防疫第二战场
    • 肺炎日记---1月28日-疫情十天或达高峰-武汉周边难题待解
    • 肺炎日记---1月27日-争夺抗疫窗口期-求解封堵战次生问题
    • 肺炎日记-1月26日-研究揭开肺炎扩散冰山一角
    • 肺炎日记-1月25日-抗疫全国总动员-物资困境如何解决?
    • 肺炎日记---除夕夜-医护人员一线奋战-外地队伍千里驰援
    • 肺炎日记---1月23日-武汉全面“封城”-全力遏制疫情
    • 肺炎日记-1月22日-疫情蔓延谣言飞起-攻坚战燃烽火
  • 大象公會
    • 中国的传染病是怎样防控的|大象公会
    • 不要让华农兄弟成为查禁野味的受害者|大象公会
    • 西医学习中医
  • 其他傳媒、自媒體或個人公眾號
    • 五个武汉人的封城日记|故事FM
    • 武汉ICU主任万字口述-患者1小时住满一病区-因恐慌到医院排队没必要
    • 确诊两天后去世-但官方没有他的名字-六个湖北女孩的封城日记
    • 家人疑似新冠肺炎被隔离-湖北17岁脑瘫儿独自在家6天后死亡
    • 媒体不死!武汉一线记者口述实录
    • 有谁想去武汉?我们7个摄影记者全部报了名-武汉一线摄影师专访
    • 疫情下的海外华人-孤立-恐慌-种族歧视和鼓励
    • 湖北17岁脑瘫儿死亡前一天-父亲多次拨打120和110求助无果
    • 外国人眼里的疫情中国-唱国歌-喝蝙蝠汤和只相信政府的中国人
  • 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19年12月—2020年1月20日)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20年1月21日—今)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Was this helpful?

  1. 冰點週刊

武汉部分医院仍然“喊渴”

Previous一个湖北村庄的防疫故事-村医穿雨衣当防护服Next三个年轻人和100万只口罩

Last updated 5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今天,湖北省武汉市红十字会向武汉市中心医院提供了医用外科口罩4000个、医用防护服600套;向武汉市洪山区中医医院提供了医用防护服400套,84消毒液10箱,医用口罩5箱。武汉红十字会表示,接收的所有物资都将被送往一线进行疫情控制工作。武汉市红十字会供图 本文约1558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中青报·中青网武汉前方报道组 王嘉兴 雷宇

近日,众多援助物资已经到达武汉,或正在路上。然而,1月26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对话多名武汉市的一线医护人员,发现防护用品紧张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

“没有N95口罩,我们只能戴两层一次性口罩”“我不吃饭,不喝水,就想省下一件防护服”“本应是一次性的护目镜被我们消毒后反复使用”……武汉市一家区级发热患者定点收治医院的医生李红(化名)说。

李红告诉记者,她本人及同事曾收到不少好心人的消息,表示可以提供物资,但医院不允许医生接受私人捐助。记者采访了该院院办,院办表示,医院目前不接受私人捐助,只接受武汉市红十字会的调度,建议私人统一捐助给红十字会。

但现状是,医院的防护用品依然非常紧张。

据李红观察,医院缺乏基本防护用品的情况长期存在。她称,在疫情开始前,库存防护服不足100套,没有护目镜和面罩,也没有N95口罩。甚至,李红所在的医院被征用为发热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后,第一班医生护士的防护服是领导从别的科室紧急借来的。

1月23日晚,李红曾向医院设备科提出需求,设备科紧急向医院上级请求调货。但次日,设备科的同事告知,武汉市各医院都在求援,他们一直忙到凌晨,也只拿到少量防护用品。

截至1月25日中午,工信部已向武汉调用了防护服1.4万件、医用手套11万双,并通过协调紧急采购,为武汉落实各类口罩货源300万个,落实防护服货源10万件,落实护目镜2180副。

但据湖北省向工信部提供的需求清单,每日医用防护服的需求是10万件。前述知情人士称,其向武汉市负责采购的卫生管理部门了解的情况是,“向上面报的表做了不少,东西一段时间没怎么看到。”

武汉市红十字会供图

一名接近武汉市红十字会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武汉市红十字会目前收到的捐赠物资和实际需求有偏差,“有的类型不符、标准不符,很多想要的东西没有捐到。”

根据武汉市红十字会1月25日公告,武汉市各大定点救治医院亟需的医疗物资统计中,N95口罩、防护服等医用耗材均依然标注为“急需”。

也有一些一线医护人员认为,到达当地的物资都被几家部属医院拿走了,“因为他们名气大,外界认为送到他们那效果好”。但前述知情人士表示,据其了解的情况,大批量的就诊物资需求在武汉市的基层医院。

但是,武汉市的协和医院等多家部属医院同样在喊渴。

“每天都在担心‘下一餐断炊了’”,26日中午,某部属三甲医院一位领导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目前医院防护物资紧缺,一部分卡在机场等关口不准取,一部分物流进不来武汉。让他觉得匪夷所思的是,昨晚一家市内企业定向捐赠的物资也在市区被截留了。

由于物资紧缺,李红和同事曾以私人名义接受社会捐助。但社会捐助的物资大多无法满足医学防护要求,据她估计,只有30%的物资能够投入使用。

武汉市红十字会供图

医院间,甚至同一医院的不同科室间都出现了争私人捐助的情况。24日晚上,李红本已联系好接受一批来自好心人的物资,但等她到医院门口,发现物资已被其他科室取走,“大家都很难,也不好去要回来”。

但她理解同事“截胡”。她说,医院内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她告诉记者,院方在获得官方支持后,会优先分给院方认为重要的科室,部分也在一线、亟需防护用品的医护人员没有被照顾到。

一位参与过非典救治的专家分析,救援初期外界的捐赠很多都是好心,但是如果需求不匹配,不仅造成浪费,对于救援通道和救援调度都会造成影响,这就需要系统化的组织统筹,有专门对外的机构统一标准,统一对外。

当地一位观察人士同样呼吁,救援到底还差不差,怎么科学调配,疫情中应该及时对外通报,这是应对一场疫情战中的重要组成内容,“毕竟民众对这些关键信息不知道,才真是一个孤城”。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武汉1月26日电)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微信编辑 | 陈轶男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Edit

Publish

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