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撑不住了」 大年三十,武汉一家三甲医院的外科护士杜菲,在办公室接了一天的电话。因为资源紧缺,她所在的医院公布了接受社会物资援助的消息,她被抽调到了这里。 这家医院现在的处境,她形容是「人满为患」。医护人员每天要消耗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防护服大约1000套,存货已经严重不足。这家医院一直很少接受社会馈赠,但这次不知道战役还要持续多久、强度多大,他们不得不这么做。 好心人很多,电话从全国各地打进来,他们是真心实意想帮忙。有位四川的捐赠者在泰国找到了口罩的货源,自己跑到网上去查口罩标准,除夕夜,他还在不停地给她发微信,确认信息无误。 但其实少有人知道,医用物资的标准是很严格的——医用防护口罩的前面都会写着一行黑色小字,注明规格,必须符合或者高于GB19083-2010;医用外科口罩必须符合或者高于YY0469-2011;防护服符合或高于GB19082-2009;护目镜要求透亮,物理防溅。 这里符合或高于的意思,是指这类物资不能低于横杠后面年份发布的新标准。比如GB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阻隔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包括传染性病毒。而现在大多数网友可以购买到的GB2626—2006,只能有效阻隔飞沫,用于一般公共场合的防护。 而武汉协和医院,因为物资极度缺乏,已经放弃了上述标准,护士们开始用游泳镜充当护目镜。这家医院求助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把做试验用的护目镜送了过去,还是不够。他们在向社会求助护目镜的公示里写:「无规格要求,无品牌要求。」 武汉一位文化推广人邓歌从21号开始陆续与朋友同事一同筹款,从安徽等地区购入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1.8元的医用口罩,他们起初买了1万个,在朋友圈发了信息后,许多当地医生联系他们求助,情况最严重的是协和医院和湖北省中医院,于是他们分给了协和3000个,中医院7000个。随后更多志愿者加入,他们筹到了2100套防护服(100元一件)和4000个N95口罩(8.5元一个),物资到位的消息在微信群发出后,同样有「好多医生在群里哀嚎」,希望能被分配一些。 作为一家有定点发热门诊的医院,武汉市第六医院的情况类似。接电话时,采购科科长周金和的嗓子是哑的,还伴着咳嗽。他说医院现在「什么都缺」,最缺的是N95医用口罩和防护衣、头套。「都非常需要,现在几乎撑不住了。」根据周金和的计算,医院有1200多名职工,每天需要几千套防护服,4000个左右的口罩。眼罩虽然也缺,但好在可以反复消毒、反复使用。但是口罩不行,每4个小时必须更换,现在口罩不够,医生们只能是延长佩戴时间。 最令周金和担心的是,第六医院本来只是定点发热门诊,开辟了病区,可床位不多,但他们刚刚接到通知,医院将升级成定点救治医院,开放整个医院收治患者。还有几家医院也将被同步升级,开放床位,眼下它们的医疗物资都很成问题。 环武汉地区的物资同样紧缺,且救援路径更不畅通。在汉川市中医院,一件防护服,几个医生换着穿。在孝感市中医院,为一位金银潭医院回来的病人抽胸水时,一位主治医师把N95口罩、面罩与防护服让给了自己的助手,他说自己不要。助手告诉我们:「可能是想节约,也可能是在照顾我。」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耗材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