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內地傳媒深度報道選編
  • 關於本項目
  • 冰點週刊
    • 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武汉生活
    • 肺炎疫情中的人们
    • 防疫升级后的武汉
    • 全国人在吃年夜饭--他们在建“武汉小汤山”
    • 中青报记者大年初一探访武汉市第五医院
    • 一个湖北村庄的防疫故事-村医穿雨衣当防护服
    • 武汉部分医院仍然“喊渴”
    • 三个年轻人和100万只口罩
    • 钟南山发话前-武汉这位医生向附近学校发出疫情警报
    • 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王广发出院了-回答了我们8个问题
  • 三聯生活週刊
    • 现场---武汉新型肺炎-为何直到今天才引起更大注意?
    • 武汉肺炎一线医生口述-大爆发期或将到来
    • 武汉肺炎重症患者-一床难求
    • “灯下黑”-武汉周边的疫情危机
    • 湖北黄冈-一家四口疑似病例难确诊
    • 武汉医疗物资之困-我们能做什么?
    • 试剂盒困局-为何确诊这么难?
    • 野味消费-病毒突变的“祸根”
    • 武汉急诊一线医生口述-惟愿冬天早点过去
    • 比“武汉加油”更实际的-是善待武汉人
    • 武汉防疫-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
    • 在武汉-有这样一支4000多人的爱心车队
    • “返京潮”的挑战-北京准备好了么?
    • 与武汉乘客同机-双方的困境
    • 我守护在武汉金银潭的重症病房
    • 湖北即将断粮的3亿只鸡
    • 现场---湖北与武汉红会-物资捐赠卡在了这里?
    • 有家难回-新冠肺炎制造的“北漂”
    • “封城”十天---摄影镜头下的武汉
    • 父亲被隔离6天后-17岁脑瘫少年的死亡
  • 人物
    • 试剂盒供不应求-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之难
    • 除夕夜-他们在武汉
    • 黄冈-一个武汉周边城市的疫情防控样本
    • 疾病袭城-武汉的医生们正在经历些什么?
    • 他拉着10万只口罩-开往已经封城的武汉
    • 口罩为什么会短缺?
    • 吴晴-23岁-医学生
    • 曾在华南海鲜市场打工-荆州第一例治愈者口述-我是幸运的
    • 送走奶奶和爸爸-武汉女孩的漫长一月
    • 武汉被打医生-我从来没有让自己崩溃过
    • 民间组织疯狂捐赠-为什么武汉的医院还缺物资?
    • 断药危机-封城封村之后的艾滋感染者
    • 外卖订单里的武汉-穿越隔离的爱情-亲情与勇气
    • ​我在金银潭重症监护室
  • 在人間living
    • 地球青年-武汉的除夕夜-我一个人在家自行观察
    • 在人间-父亲双肺感染严重-然而一床难求
    • 在人间-一个武汉隔离病房护士的自述
    • 在人间-妈妈在武汉隔离病房去世
    • 在人间-寻药的武汉护士--虽然怕-但我们愿意守护这座城
    • 武汉-一条与肺炎赛跑的餐饮供应链
    • 在人间-一辆载着15万副医用手套的车向武汉开去
    • 在人间-疫情中一夜长大的少年
  • GQ報道
    • 10000个临时发往武汉的口罩
    • 我家离华南海鲜市场很近-返乡-封城-过年-一位武汉大学生的过去一周
    • 孝感前线医生-武汉更难-我们下面不好意思提要求
    • 疫情危机中不被看见的人们:武汉周边城市百姓的自救行动
    • 恐慌很正常-当疫情结束-才是心理问题高发期
    • 疫情中的心理援助-寻找局部的安全
    • 外卖骑手、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志愿者……封城九日,他们维护着武汉的血脉
    • 武汉封城后的宠物营救计划-人类犯错的后果-不该由它们承担
    • 鸡在瘟疫蔓延时
  • 谷雨實驗室-騰訊新聞
    • 无法离开武汉的年关24小时-谷雨
    • 无法团年的武汉家庭-这时候你才发现亲情之重-谷雨
    • 河南硬核防疫下的“武汉”归乡人-谷雨
    • 湖北夫妇的狼狈返程-从三亚绕到义乌-被连夜隔离-谷雨
    • 上海亲历者-名古屋机场冲突始末-谷雨
    • 湖北亲历者-我不希望再引起地域之争|谷雨
    • 去留两难湖北人-我也不愿意连累任何人-谷雨
    • 被疫情封门之后-谷雨
    • 流落海外武汉人-我只想回家|谷雨
    • 突然被延期开学击中的父母|谷雨
  • 剝洋蔥people
    • 直击肺炎疫情下的武汉-北京-香港
    • 聚焦武汉肺炎疫情-“大众畜牧野味”确实存在-市场休市后才闭店
    • 武汉“封城”首日
    • 除夕夜-写下“请战书”的小汤山非典医疗队驰援武汉---对话
    • 小汤山医院设计师-没想到图纸再用-希望武汉新医院效果更好
    • 绿色通道-通行证-医院证明-医疗捐赠物资出入武汉记
    • 一个河北县城的防疫-建成隔离病区-医护缺乏专业口罩
    • 武汉某定点医院被隔离的医生-曾一晚接诊200名患者
    • 黄冈“小汤山”的志愿服务48小时
    • 武汉医生驿站--为4万人次提供住宿-有退出也有坚守
    • 武汉定点医院一床难求-患者居家用衣柜隔离
    • 肺炎时期的“生门”故事
  • 肺炎日記系列
    • 肺炎日记-2月1日-全国病例破万-社会力量参与抗疫呼声不止
    • 肺炎日记-1月31日-疾控-红会陷争议-防疫环节何处失守?
    • 肺炎日记-1月30日-“人传人”证据惹风波-重症患者救治难
    • 肺炎日记---1月29日-北京警示疫情扩散-社区是防疫第二战场
    • 肺炎日记---1月28日-疫情十天或达高峰-武汉周边难题待解
    • 肺炎日记---1月27日-争夺抗疫窗口期-求解封堵战次生问题
    • 肺炎日记-1月26日-研究揭开肺炎扩散冰山一角
    • 肺炎日记-1月25日-抗疫全国总动员-物资困境如何解决?
    • 肺炎日记---除夕夜-医护人员一线奋战-外地队伍千里驰援
    • 肺炎日记---1月23日-武汉全面“封城”-全力遏制疫情
    • 肺炎日记-1月22日-疫情蔓延谣言飞起-攻坚战燃烽火
  • 大象公會
    • 中国的传染病是怎样防控的|大象公会
    • 不要让华农兄弟成为查禁野味的受害者|大象公会
    • 西医学习中医
  • 其他傳媒、自媒體或個人公眾號
    • 五个武汉人的封城日记|故事FM
    • 武汉ICU主任万字口述-患者1小时住满一病区-因恐慌到医院排队没必要
    • 确诊两天后去世-但官方没有他的名字-六个湖北女孩的封城日记
    • 家人疑似新冠肺炎被隔离-湖北17岁脑瘫儿独自在家6天后死亡
    • 媒体不死!武汉一线记者口述实录
    • 有谁想去武汉?我们7个摄影记者全部报了名-武汉一线摄影师专访
    • 疫情下的海外华人-孤立-恐慌-种族歧视和鼓励
    • 湖北17岁脑瘫儿死亡前一天-父亲多次拨打120和110求助无果
    • 外国人眼里的疫情中国-唱国歌-喝蝙蝠汤和只相信政府的中国人
  • 附: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19年12月—2020年1月20日)
    •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事记(2020年1月21日—今)
Powered by GitBook
On this page

Was this helpful?

  1. 三聯生活週刊

野味消费-病毒突变的“祸根”

Previous试剂盒困局-为何确诊这么难?Next武汉急诊一线医生口述-惟愿冬天早点过去

Last updated 5 years ago

Was this helpful?

SARS之后,我们以为人们对野味的消费会减少很多,没想到最近几年,这种需求又在不断增加,消费的种类也呈现不断扩大趋势。然而,从猎捕到运输、加工、售卖下的每个环节,也使得病毒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异。

记者 | 王珊 王海燕

野味集散地

▲▲▲武汉肺炎爆发后,许多武汉人才开始仔细打量起华南海鲜市场。这座位于武汉市江汉区发展大道207号的市场,被新华路劈成东西两区,与汉口火车站和客运中心只有几分钟的步行距离,是一个二级批发市场,周边的居民有时也会到这里买菜。 如今,曾经的热闹都已经变成了静寂。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在1月20日的发布会上指出,武汉肺炎爆发的源头是华南海鲜市场,病毒的源头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消息,2020年1月25日0-24时,29个省(区、市)报告新增确诊病例688例,新增重症病例87例,新增死亡病例15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1例,新增疑似病例1309例。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 陈明是武汉人,曾经很喜欢吃野味,也开过馆子。2003年非典之后,他的生意就不再做了。他觉得这是自然界的一种报复,需要引起警惕。陈明说吃野味的潮流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最早在海南兴起,一个个乡下的小破房子,消费动辄就是几千元。吃得最多的就是眼镜王蛇,身体很长,最长有三米,毒性非常大。店家会将其片成薄薄的一片,看起来跟日本刺身一样,烫好之后蘸不同的酱料,吃起来觉得很生猛。 北方野味的代表则是“飞龙汤”。“飞龙”指的是松鸡,这是一种体型比较大的珍贵飞禽,现在已经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有人喜欢吃野猪,野猪最讲究吃背上的一块皮,吃的人认为野猪喜欢在树上摩擦,长久以来会有松茸等各种菌菇的香味。这两年,武汉普遍流行的野味是甲鱼和蛇。在一家餐厅老板的印象里,仅是去年甲鱼店就开了不少,整个市场竞争很大。“我们有一道以蛇为食材的菜,几乎桌桌都会点。”这位老板告诉我们,他们用的蛇都是蛇场养的,并不是野生,“但武汉吃蛇近两年确实很流行。”在陈明看来,对于吃野味的人来说,甲鱼和蛇并不够“野”——湖北森林资源丰富,野生动物品种丰富,全省共有脊椎动物851种,其中兽类118种,鸟类431种,爬行类52种,两栖类44种,鱼类206种,约占全国种类总数的19%。那么,被犯罪分子和食客觊觎的品种当然不止上面说的两种。

网传华南海鲜市场野味价目图 2018年湖北省森林公安局公布的数字指出,湖北省全年累计侦办涉野生动物类刑事案件250起,查处行政案件494起,查获非法捕猎的野生动物16123只。为了应对盗猎,湖北组织的森林公安队伍已超过1500人。有20多年工作经验的江西森林公安李苏告诉我,非法盗猎的野生动物一般有两个出口,一是自我消化,另外一个则是运往外地。陈明觉得湖北本地消耗的比例并不大,“以武汉为例,武汉人餐桌上人均消费标准最高也就500元,上世纪90年代吃一顿野味算下来人均也得上千元甚至更多,武汉消费不起。”他说某种程度上来说,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武汉九省通衢,是长江航运中心,拥有38座码头,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很多野味都是从武汉中转到了别的地方。其他地方的货物也会从这里中转到别的地方。”李苏工作在江西,他说野生动物不一定卖得贵,“捕杀野生动物没有什么成本,用的只是一张网。”他告诉我,有时也卖得便宜。作为一名森林公安,李苏的主要职责是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并进行林区的治安防范,这些年随着野生动物偷盗现象的严重,他60%以上的精力都被野生动物保护牵扯着。

他告诉本刊,在他们查处的案件里,有许多是从湖北过来的,也有从江西运往湖北的。“贩卖野生动物,利润很高,业人士认为其收益堪比贩毒,却成本最低。所以案件一直很猖狂。”李苏说,野生动物已经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产业链,捕、贩、运、销,在每个环节价格都会翻上数倍。一则报道显示,比如穿山甲,在中越边境收购价格仅为几百元一只,可到了餐桌上,价格就高达近2000元一公斤,以一只穿山甲6-7公斤计算,仅一只穿山甲就能给产业链带来近万元的收益。整个链条的终端,最终指向各地的批发市场。一位保护野生动物的志愿者告诉本刊,他曾到过广州清远一个农批市场考察,里面全部都是野生动物,“野生动物都是一车车拉到那个地方,收完了以后再分流,批发继续往外地走,不散卖,以鸟类为主,各种野鸭子。更野的东西必须要熟人才能购买。”另一名志愿者曾去过外地一个海鲜批发市场,里面甚至有一个野味区,67家的商铺专门卖野生动物的腊制品,也有少量的活体。他告诉我们,从他的判断来说,某种意义上,最先出现疫情的华南海鲜市场也像是这样一个终端市场,只是规模上可能小一些,“人们可以到这里买各种各样的产品,品类会比较多。”漏洞下的风险

▲▲▲这两年来,李苏觉得工作变得越来越忙。他将此归结为两个原因,一是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人口减少,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相对改善,野生动物增多了,第二则是因为打击力度跟不上,捕猎野生动物的行为依然大量存在。这得到了一位采访对象的作证。她家位于西南地区,2006年退耕还林之后,野生动物慢慢变多,包括猪獾、黄鼠狼、麂子、野猪等,当地农民会在原先自己家的地界设陷阱捕获,捕回来卖钱。对于没有外出的人来说,这是一项不错的收入。“我家并没有捕捉野生动物对不对的概念,只是觉得这些东西能换钱而已,也没人管。”这恰恰是李苏和同事执法困难所在。“你在农村打死老百姓一只羊,事主会天天来找你,让你帮他要赔偿,这是不得了的事。而如果是野生动物,这些在他们看来都是天生天养的东西,是没有成本的。长期下来,执法部门也就没有压力。”李苏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根据刑法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猫头鹰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猎捕5只以上就属于比较严重的行为,按照法律要判5年以上,但在量刑从轻的大背景下,多半案件都不会这么做。”

李苏发现,近几年来,野生动物的贩卖规模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他们曾经查获一辆运输从安徽出发,途径江西的运输车,车门打开的一瞬间,执法人员都震惊了,满满一车全是动物,最后统计有4000多只,包括黄麂、猪獾、狗獾、白面狸、鹭鸟等,同时另有眼镜蛇、五步蛇、乌梢蛇等爬行类600余公斤。“大批被截获野生动物已死亡。规模大是这两年的新特点,以前可能就是跟着大巴车或者是放在后备箱里。冬天是猎捕野生动物的旺季,这个时候容易储藏。”中国观鸟组织联合行动平台的工作人员朱雀会将国内的野生动物市场概括为“大江大河”和“小溪小流”,他告诉本刊,大江大河是指有成熟的贸易链条,从动物怎么抓、怎么处理、谁来卖、谁来运,都一应俱全,也有固定的运输道路。我们杂志曾经做过猎杀禾花雀的报道。禾花雀多从天津唐山一代捕捉,一般都很瘦,因此需要催肥,用苏子、芝麻、小米、葡萄糖、维C,还有一种叫“速达肥”的家禽添加剂饲料,养20天左右后闷死。采取闷死的办法一是省事,二是方便运输,三是为了带血,因为食客认为这样可以壮阳。这些禾花雀以100只为一个食品兜的单位装泡沫箱,用胶带封好,密闭保鲜,可通过机场销往广东。

“小河小溪”则是指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途径,即野味从村镇集市上收购以后,直接到临近的城市,共给一些苍蝇馆子。“这个链条短平快,可能只有一个人开个面包车到市场,这样就很难执法。”运送的过程也加大了野生动物食用的风险。李苏经常会查获到长途大巴运送野生动物,大巴上层是人,下层则是行李,动物们跟着汽车走十多个小时。这是他们现在相对重视的案例,“人和动物长时间在一起,极易产生交叉感染。这一块不及时制止,可能会产生很严重的后果。”李苏说如果涉及到大批量的野生动物,在长途运输之前,商贩会给它们服药,以延长他们的活力,“这中间存在滥用药的问题,而且野生动物不经过检疫,这些都增加了食用的风险。”病毒突变

▲▲▲根据《动物防疫法》及《动物检疫管理办法》规定,野生动物必须是合法捕获的,且需在捕获后3天内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检疫符合以下条件的,自非封锁区、临床检查健康、农业部规定需要进行实验室疫病检测的,检测结果符合要求,由官方兽医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后,方可饲养、经营和运输。非法猎捕的前提之下,这一系列举措显然都无法运行下去。李苏告诉本刊,按照《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管理办法》规定,凡驯养繁殖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报林业部审批;凡驯养繁殖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申请许可证的单位或者个人必须要有适宜的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的固定场所和必需的设施,但在我们办理的案件里,许多地方条件是不具备的,但是他们手上却有许可证明,所以目前系统是有漏洞的。我们就得费更大的力气去证明它的来源是非法的。”

安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教师瞿明胜的专业就是研究病毒。他告诉本刊野生动物运送途中很有可能产生交叉感染的问题。“这种感染会使得病毒发生突变,导致病毒能力增强,从而传播到人的身上。”瞿明胜说,病毒包括冠状病毒发生突变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是其自然条件或者环境条件发生变化,病毒在生存中面临选择压力,必须要靠不断地调整和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比如说之前sars病毒的宿主是果子狸,但现在果子狸越来越少,病毒可能就会去寻找新的宿主,然后最终感染到人。”瞿明胜告诉本刊,跟流感病毒和HIV病毒相比,冠状病毒其实是很稳定的,一般不容易发生突变,目前却已经出现了三次变异:sars、中东呼吸综合症以及目前的新型冠状病毒。

在病毒不断突变传播的过程中,病毒也会表现出对药物的耐药性。瞿明胜说金刚烷胺对流感病毒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2013年H7N9禽流感病毒出现时,它却表现出了对金刚烷胺的抗药性,“后来发现病毒只是发生了一个氨基酸的突变。面对环境的压力,它不得不作出变化。”瞿明胜提到了此次疫情的最初爆发点华南海鲜市场,“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混在一起,病毒之间有可能出现遗传物质的交换,会为突变提供更便利的条件。市场内人流量特别大,病毒也会自己创造条件去感染人,并在人群中扩散。”瞿明胜说,2013年H7N9疫情出现后,即刻关闭了活禽市场,疫情很快得到了控制。

(李苏为化名)_ ___

作者档案

王珊

喜欢阳光,喜欢晒太阳,最近喜欢易建联。

26分钟前

三联生活周刊

个人微博:@小笨走走停

王海燕

三联记者,比较喜欢采访,偶尔也喜欢写稿

26分钟前

三联生活周刊

个人微信公众号:解放路97号(jm-freetree)

#我在疫情一线# 话题征稿持续进行中 《三联生活周刊》全媒体现面向所有读者征稿。包括但不限于:奋斗在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媒体同行们的故事,专业人士对接下来防疫工作的建议……

此次征稿形式不限:文字(1500~2500字为佳)、图片(原创拍摄)、音频视频(原创录制)都欢迎。大家携手,共度难关!注:请务必保证故事真实、客观,不造谣、不传谣。

《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号投稿邮箱:zhuangao@lifeweek.com.cn来稿格式:#我在疫情一线#➕标题《三联生活周刊》官方微博参与话题:#我在疫情一线#《三联生活周刊》中读APP投稿邮箱(音频投稿为主,5分钟以内为佳)zhongdu@lifeweek.com.cn

期待你的来稿!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开白请联系后台。未经同意,严禁转载至网站、APP等。

小笨王珊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文章已于修改

Edit

Publish

微信扫一扫赞赏作者

赞赏
From